什么是大丈夫精神?

如题所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二章)(以广大的天下为家,立在天下正确的位标上,实行天下的大道。得志时,与人民一同行进;不得志时,仍坚持实行自己的准则。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称为大丈夫。)这也是长期传诵的名言。“居天下之广居”,我理解是不安居于个人的小家,而以天下为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时事事为天下生民着想。“立天下之正位”,可以理解为坚持正确的路线和出发点,号召与团结众多同志共同前进。“行天下之正道”,就是推行孟子所倡导的仁政、王道,实现四海一家,环宇一统的大同世界。能够去实行自己志向的时候,就联合人民一同为之奋斗;不能去实行的时候,自己仍坚持自己的准则,做到不为富贵所诱,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经受住一切威逼利诱和长期艰难困苦的考验,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就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顶天立地的人,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段话是从《滕文公下》第二章中引录的,全章是与一个叫景春的人的谈话。所引的这段话前面,是景春的提问。“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说的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当时的政客,以游说诸侯合纵或连横得到任用。公孙衍配五国相印,张仪为秦王重用,都是当时政坛上地位显赫的人物,他们的行动影响政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烽火)熄”。景春认为这样权威显赫的人物是大丈夫。孟子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叫大丈夫呢?你没学过《周礼》吗?男子成年时举行冠礼(成丁礼),他的父亲要教导他;女子出嫁时,她的母亲要嘱咐她,送她到门口告诫说:‘到了婆家,要恭敬小心,不违背丈夫。’所嘱咐的以顺从为准则,不过是妾妇之道。那些政治上显达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他们顺从君主的私欲,讨君主欢心,不过是妾妇之道罢了。真正的大丈夫是有理想、有气节,以天下为己任,不为利诱威逼,而一往直前的人。”如前面所讲,孟子就是有这样独立人格的人。他只是一位教师、学者,但他“藐大人”,不认为那些国君们有什么高贵,当面训导、斥责、讥讽他们,在思想和气势上都胜过那些“大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坚持独立人格的人物,藐视权贵,不向公侯折腰,如李白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宝贵的性格。

“大丈夫”精神的核心是“大公无私”,认识到正义在己,从而坚贞不渝,不因境遇变化而改变,不为外力的阻碍而放弃,甚至可以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