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物的非寄主抗病性?

如题所述

非寄主抗病性是植物最普遍的抗病性类型,许多研究者认为非寄主抗病性不易随着病原菌的变异而丧失,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但是,这一观点多是基于表观现象的观察和演绎而得出的,需要进一步提供充分的遗传学和植病流行学证据。

因病原物与植物种类及其亲缘关系不同,非寄主抗病性的表现和机制很不相同。大麦白粉菌在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很低,难以形成附着胞,极少产生侵入丝,当然也不表现任何肉眼可见症状。但在小麦、黑麦、燕麦等近缘非寄主上,孢子完全正常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较少的侵入丝和吸器,侵染点也有乳突产生,类似品种抗病性的表现。用疫霉属卵菌接种非寄主烟草,也发生侵染点细胞的过敏性坏死现象。用各种麦类叶锈菌接种非寄主麦类作物,都可以侵入,形成吸器和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但对非寄主麦类的侵入率降低,菌落败育率增高(商鸿生等,1991)。水稻不发生锈病,若将麦类锈菌接种水稻,也能产生全套侵入机构和产生吸器,建立寄生关系,但病菌不能繁殖(Ayliffe等,2011)。大量的接种试验表明,非寄主抗病性的抗病因素非常复杂,既有被动抗病因素,也有主动抗病因素,许多与寄主抗病性相似。Thordal-Christensen(2003)按照病原菌的发展和侵染过程,分析了抗病因素的作用,提出了病原菌成功侵染的六道障碍:第一,病原菌不能接受植物表面形态的或化学的刺激,不能分化产生侵入机构,植物表达非寄主抗病性;第二,病原菌不能克服植物的被动抗病因素,植物表达非寄主抗病性或寄主抗病性;第三,病原菌的非专化性激发子被植物识别,产生侵染诱导的非寄主抗病性或寄主抗病性;第四,活体寄生的病原菌不能从植物获得营养物质,植物表达非寄主抗病性;第五,病原菌多重专化性激发子被植物多重受体所识别(多基因识别),植物表达非寄主抗病性;第六,病原菌单一专化性激发子被植物单一受体识别(单基因识别),植物表达寄主抗病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