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如题所述

古代一说喝酒就是千杯不醉,但是到底古人喝的酒是多少度的呢

  谈起古代的酒,好么,好多人直接三个字蹦出嘴,而且还是在完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女儿红,完全是受电视剧的影响,谈起女儿红,不得不说,好酒世间酿啊,钻石不是有个广告嘛: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想女儿红也可以这样来个广告:女儿红恒久远,一坛几百年。跟你们这么说吧,几百年都是少说了,钻石还会丢,酒可不会。

  元代以前,南宋为止,那时候的酒啊,都是发酵酒,度数超低的,二十度应该打头了,也可以说是现在的啤酒,不过那时的酒可比现在的啤酒有营养多了,现代词:液体面包,但是如果你要是说它是百事可乐的话,那我也没有意见,毕竟百事可乐是酒中的农夫山泉嘛:有点甜。

  初中的时候,有篇课文是关于《水浒传》的,当时好像也是提到了武松打虎喝酒前这一点,说到十八碗时,老师对着同学们手势一挥说道:你让武松到现在喝碗白酒试试,能走才怪。

  那时的酒,好么,能当白水喝,小孩干不了什么重活,从外面回来就大嚷:妈妈,我口好渴啊,给我开坛女儿红解解渴吧。当然上面的话纯属扯淡,农民是喝不起的,自己酿了几坛也是在家中有贵宾的时候才喝,再想度数那么小,几坛够谁喝的?那个时期好多人都吃不饱,能酿点粮食酒就已经不错了。

  自北宋时期辽国、金国、元朝等蛮子进驻中国以后,才有蒸馏酒的首创,说白了,就是饮高度数的酒驱寒,身体实在太冷怎么办?喝点高度数酒吧,但是我有一点想不明白哈,这蛮子怎么驱寒只喝酒不吃辣椒呢?当然自己YY了一下,你说这打着仗,一人嘴里叼着一根辣椒,就是权志龙来了也拉不起风啊,这要是换成酒的话,效果就不同了,开打之前,几口酒下肚,大刀一挥,不死不休,这多拉风,最主要的,这喝酒还能壮胆呢,冥冥之中,士气就提升了还几倍。

  说实在的,我还真觉得这蛮子有点脑子,这高度白酒已出现,很快就把国民生产总值搞上去了,你想啊,酒度数高了,喝的肯定比以前少了,喝的少了,粮食肯定剩下好多。

  而现在的白酒,度数低的四十多度,高的六十多度,能喝上几瓶的不死也得残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点现在的白酒热热身,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3

唐代,人们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笔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过瘾;才气又高,笑话我写的小诗。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数不高。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读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 , 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有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欢饮达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

但事实上,苏轼酒量很小,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望见酒盏就会醉;长大后,饮酒终日,也不能超过五杯。这里苏轼所说的酒,应该就是白酒,否则也不会这样不胜酒力。可见苏轼所说的“欢饮达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有一段关于白酒酿造法的记载:人们将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馏容器里面,容器下面加热后,水汽蒸腾上升,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珠,水珠汇集起来就是白酒。并说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意思是说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浓烈。

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其实古人的酒量也就一般般吧,而且千杯不醉的说法只适用于宋元之前的甜酒,宋元之后,白酒的酒精度数越来越高,怎么会千杯不醉呢?

第2个回答  2017-07-13

在《水浒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

武松上景阳冈之前,

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

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

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

“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

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

不然他不走。

后来喝了很多酒,才六七分醉,

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

所以古人的这种好酒量是不是让人很震惊?!还有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

这个字指的就是一种香草甜酒

是用黍米加郁金香酿造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这样一个字:

这个字指的是带饮料性质的甜酒

到了唐代,人们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笔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过瘾;才气又高,笑话我写的小诗。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数不高。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 , 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有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欢饮达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

但事实上,苏轼酒量很小,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望见酒盏就会醉;长大后,饮酒终日,也不能超过五杯。这里苏轼所说的酒,应该就是白酒,否则也不会这样不胜酒力。可见苏轼所说的“欢饮达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有一段关于白酒酿造法的记载:人们将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馏容器里面,容器下面加热后,水汽蒸腾上升,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珠,水珠汇集起来就是白酒。并说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意思是说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浓烈。

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其实古人的酒量也就一般般吧,而且千杯不醉的说法只适用于宋元之前的甜酒,宋元之后,白酒的酒精度数越来越高,怎么会千杯不醉呢?

第3个回答  2017-07-13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于酒的生产记载了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的酿酒法。

用曲酿酒师我国古代的特色,在古代,曲被用来看作发酵的引物,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作成这种引物。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当曲中的酶制剂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酒曲,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种方法被称作浸曲法;另一种是将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第一种方法使用时间比较早,汉代至北魏时期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大概是从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化而来。

古代浸曲之水根据不同的时节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要将水煮沸,冷却后浸曲。根据时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效果。

由于古代大多会选择这种曲酿法,所以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千杯不醉还是有可能的。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改造,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酒接近现代工艺,酒的度数也比较高,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以后也是不胜酒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