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之前错的很少,最近两张卷都错了五个,除了继续背书我还需要怎么办?请帮下我谢谢还有一个月高考

如题所述

1:一轮复习要熟知历史课本上的所有内容,包括每个字每个图,这些细节在选择题中可能会考查到。尤其要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因为在选择题中我们可以利用时间排除某些选项。 2:有些选择题就算我们把书背烂也不会,这种题就是人家所说的历史素养题,我们从小没读过二十四史之类的,对于这种题做错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会通过阅读学校发的历史资料的补充内容来弥补欠缺,当然所读的也不一定会用到。对于这种题我们只能通过咬文嚼字地去理解,再一个个排除。 3:现在的历史大题活的很,我们在书上背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很少用到。我会把所做试卷的历史大题的标准答案抄在笔记本上,标明试卷号题号,以在闲暇时间集中记忆一定量的历史术语。 4:一定要做有答案的题,对于选择题最好是一做完就对答案,这样的话对错题的印象会较深刻。对于错题可以通过查找课本,问老师同学等途径解决。熟悉课本以后做题,通过错题再检查课本补缺,二者相互联系。 5:试卷本身就是错题集,在老师讲评试卷时可以用红笔标注,写好注释,方便以后总结错误。 有人说政治的关键在于记住课本,地理有套路,历史在于理解。这点我比较认同。

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实践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对做历史题没有底气,甚者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出在历史思维取向不清。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
1、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
2、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
3、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
4、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用以上三个史学观全面梳理做过的所有试题,会使思路特别清晰。
复习多技巧
高度重视“边角知识”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实际命题中,命题专家是先确定某个题目的“主意”,然后找与这一“主意”相关的材料,再设计“问题与答案”,看这些教材是否讲到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只要讲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题。如,出一道有关“汪辜会谈”的试题,虽然课本没有交代地点在新加坡,可题目与答案中是可以考查它的会谈地点的,因为1992年的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进程不可能在大陆或台湾举行两岸会谈,用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所以,有必要在考前的复习中对这种知识点掌握透彻。
【历史】2013高考文综历史巧答题: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对策(2013届九江市高考历史复习会材料)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对策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棒——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选拔”模式(即遴选少数的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淘汰”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强调能力立意。
第一部分:选择题
选择题得分偏低的原因及解法指导
我认为选择题得分偏低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命题者的命题尽管会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但不会完全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命题。高考主要着眼于人才的选拔,它引导中学与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接轨,这也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学生拿到这套试卷,总觉得“别扭”,实质上就是命题角度的转换问题。
例如2011年题2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导致学生解答出现问题原因的有三:
(一)熟悉的记忆——周朝的制度、汉朝的“大一统”;
(二)陌生的角度——西周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三)困惑的交织——考生思维定势,情不自禁换主语。
而此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借鉴的方式评论历史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无法排除错误及与题干相关度不大的答案。学生对题干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非常熟悉,但在最佳单项选择题的题型中,要求学生排除两个及以上相近的选项并不容易。一个选择题有时要涉及到几个知识点,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推断出正确选项。
再如:2012年题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本题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法特征的理解。原告证据确凿证据,只因口误输了官司,反映古罗马法呆板,缺乏灵活性,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说明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审判程序没问题,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庭辩论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故C、D两项排除。
还有历史地图题。
2011年题25“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平均分为0.75分), 2012年题35“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要加强历史地图教学。地图是历史教学的载体及时空观的体现,在高三的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提高解读地图和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两道历史地图题,考生的得分都不高,这就说明考生不会看地图,更没有意识到图例在地图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图例的针对性训练。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所列指标是什么,该指标要揭示什么本质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表面作答。
还有些题要求学生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因此平时训练中,要加大思维能力训练。如少做扰乱思维的组合选择题(2012高考历史题已没有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训练单项选择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不能依赖文化机构推销的所谓重点中学的试题,而是要以这些试题为参考资料,学校教师自己命题,切实提高学生做试题的质量。我们平时做的选择题难度不高,选择项区分度大学生很容易排除错误答案,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选择题对拉开优秀考生与中等考生的分数差距相当重要,历来有“得选择题者得天下”之说。因此对做好48分的选择题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敢拍脑袋就估计我们选择题一定要得多少分,因为选择题要得高分并不容易。从2008年到2012年近五年高考中,选择题的全省平均分一直为22-26分的区间,也就是说,做对6个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要进重点大学至少要做对8-9个以上。
对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做选择题时
(1)要排除错误答案(从知识点的错误排除);
(2)要通过时间和事件构成的GPS来定点排除干扰项;
(3)要对区分度极小的答案反复研读题干与选择项的相关度,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4)要洞察命题者的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和意图;
(5)要研究最佳单项选择题的特点,不能看到一个选项错误就沾沾自喜;
(6)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第一感觉。
第二部分:必修题
必修题大题命题思路及对策
分析高考考纲,我们可以概括出高考材料题命题思路分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主要是对材料的简单加工和归纳;目的是解决考生的温饱问题。
二是理解和运用层次,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目的是拉开中等水平考生与较差考生的差距。
三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素养,具体而言就是小论文题,它的主要目的是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平考生的差距。
命题思路1. 特点归纳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总结特点。如果几则材料就总结段落大意,如果一段材料,就总结该段每句话的意思。实在没办法就聪明地抄材料(认知层次)
命题思路2.阶段特征题。要求考生先分阶段,再按阶段总结特征。特征一般从材料中来,但是题目讲根据所学知识,再结合材料总结特征时,一般要求考生对特征进行补充。(认知层次+理解层次)
命题思路3.阶段原因题。要求考生先分阶段,再总结原因。 一是分阶段总结原因 ;(认知层次+理解层次)。 二是整体总结原因(认知层次+运用层次)
命题思路4. 评述题。要求考生先根据材料“述”,然后再来“评”。(认知层次+运用层次)
特别注意提醒两点。
第一,做特点归纳题的注意事项:
(1)答题要有条理。考生在答题时能组织对称的语句效果更佳;宁可把一个知识点拆成2条进行表达,不允许把2个知识点合并成一条作答。或抄录材料。4分的考点很容易判为2分;丢1分的机率大。
(2)排版要科学。要先打草稿,按照逻辑或内容的重要性等进行排版;句子要整齐、对称、平行排列。
(3)材料要选择。考生盲目抄材料;特别注意考生不能没有选择全抄材料;如果试题规定不允许抄材料时,不要以身试法。
(4)概念要清晰。如考生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两个概念混淆。
(5)语言要精准。如答卷中出现“官营资本主义发展到民营手工业”等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
第二,总结阶段特征时必须注意:
(1)不允许把阶段与特征“混搭”。部分考生把阶段和阶段特征夹杂到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阶段与特征分开作答,但是还是把特征答错位置,影响考生的分数。
(2)搭好答题的框架。近年高考热衷于将材料划分阶段,然后在根据阶段总结特征,因此考生首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确保划分阶段不发生错误。如果没有绝对把握,建议多分几个层次,这就是考答题中 “油多不坏菜”的原则。
(3).结合所学完善特征。材料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相关信息只要与该阶段特征吻合,把所知道的都工整地写在试卷上,这部分考生则多得1——2分。评卷老师一般会在“杂草中选禾苗”。
第三部分:小论文题
小论文题答题模式及思路
做历史小论文题模式:
首先,先表态,得观点分。以西方崛起题为例:“历史前提”就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其次,想论点,得论点分。怎样想?可以朝一个方向想,但最好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想。我们要求考生从“四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向展开思考;有的学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