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军贝蒂埃步枪那些事儿

如题所述


二战法军贝蒂埃步枪

贝蒂埃步枪,其实这杆枪在法军中也装备了超过半个世纪。勒贝尔1886步枪,无烟火药步枪,由于时间很短,所以勒贝尔1886虽然在无烟火药这块上确实世界第一,但其他设计就很糟糕了。尤其是这个管式弹仓的设计。管式弹仓供弹有个托弹板,当他拉开枪栓之后托弹板会上升,将下一发子弹升到待入膛位置。

子弹就这么搁那儿,没有任何约束。这对于步兵来说无所谓,但对骑兵而言就不行了,这马很颠的啊,很容易就把子弹给颠出去。再者,骑兵不适合用长枪,所以说勒贝尔需要截短枪管和弹仓,但管仓装填很慢,它本身就是靠高弹容才有爆发力(步兵版的弹仓容量8发),而一旦缩短弹仓和枪管,这点优势也就没了。

外加管仓弹药是后一发顶着前一发的菊花,虽然当时还是圆头弹,但如果用后坐力较大的卡宾枪就更容易导致仓内子弹走火。再者勒贝尔的重心靠前,骑兵用起来很不爽。勒贝尔不适合做成骑兵用的卡宾枪,因此在1880年代末,法国骑兵用的还是黑火药,单打一的格拉斯卡宾枪。这时,一个叫埃米尔·贝蒂埃的工程师拿出了它设计的卡宾,后来被称为贝蒂埃1892卡宾枪。

这支枪的发射机构和勒贝尔基本一样,只不过两个闭锁凸榫是垂直闭锁而不是勒贝尔的水平闭锁,这无所谓。它主要是将勒贝尔的管式弹仓改成了竖仓,采用3发漏夹装填。之所以用三发而不是五发,是因为这批8mm勒贝尔弹是早先的11mm格拉斯弹改的,所以整个弹尾直径非常大,锥度也特别夸张。

如果要塞5发的话这弹仓就得延长,但对于骑兵用的卡宾枪而言,长弹仓不便携。不管怎样,漏夹尽管弹容少,但装填效率比管仓要好多了(勒贝尔卡宾枪的管仓也只能塞4发)。与此同时,法军也将这种轻便的卡宾枪发给了炮兵部队,毕竟勒贝尔实在太重了。

到20世纪初,法国人也确实认识到管式弹仓以及勒贝尔过于沉重的问题,因此他们先是给印度支那地区配上了枪管稍长的1902型标准步枪,但比勒贝尔要短一些,随后又给塞内加尔殖民地军队配发了贝蒂埃1907型步枪,这支长度和勒贝尔一样。不过弹容量还是3发。

很明显,殖民地反馈过来表示,贝蒂埃1907比勒贝尔好使多了,而且制造起来也更方便更便宜,因此法国这会儿就干脆停产勒贝尔,开始对贝蒂埃进行优化,然后一战就开打了...法国人在1914年是被德国人揍的狗屎临头,因此法国人将贝蒂埃的部分改进工作交给了美国雷明顿公司负责。

最终成品是贝蒂埃07/15型,可以发现这拉机柄又变成了直的,这是步兵武器的特征,刺刀座和枪长和勒贝尔一样。而且雷明顿针对早先贝蒂埃的制造工艺流程以及用料细节上做了优化。雷明顿寻思这会是一单大生意,法国一开始就向雷明顿下了20万支的订单。

但后来法国人摸清楚了改良型的07/15之后就找了个蹩脚的理由拒收了,因为这会儿德国人也推不动了,自家厂里也弄明白到底该怎么造了,雷明顿最后只能出口转内销,这也是为啥贝蒂埃07/15在美国民间有相当保有量的原因。

但很快法国人发现三发弹仓实在有点坑,毕竟对面德国人拿的是5发桥夹式装填的毛瑟98,这很明显三发是打不过五发的,而且此时他们也认为既然这枪已经丢给步兵炮兵用了,弹仓激凸也不是个问题,所以他们推出了五发弹容的贝蒂埃1916型。

M1916型除了全新生产之外,也可以基于老贝蒂埃直接改,因此贝蒂埃最早那批卡宾枪也被改成了5发弹容,后来也被叫做贝蒂埃1916卡宾。一战结束之后,法国人已经对那批老式的8mm勒贝尔大屁股弹恨之入骨。正式因为这种带底缘,大锥度的子弹导致贝蒂埃的弹仓长成这副鬼样子,而且还不方便使用桥夹,只能用需要抛出的漏夹。

而且这也限制了法国弹仓式自动武器的发展,因此他们在1929年推出了一种7.5x54mm无缘弹,长得非常像毛瑟弹。他们先将这种子弹用于FM24/29轻机枪,然后在30年代又开发了MAS36栓动步枪,同样使用7.5mm无缘弹,并计划在MAS36上优化生产工艺,慢慢的朝半自动步枪过渡。

但是MAS36作为一款新步枪,要想全军列装肯定还得不停的修修补补,没那么快。因此他们在1934年,先将老式的贝蒂埃07/15型改成了7.5mm的版本,咱们看它机匣上的标,Mle 1907-15/M34,简称为M34。

法国内政在1930年代非常混乱,内阁轮换和走马灯似的,这批贝蒂埃M34最终在法国投降前才产了7万多支,而被寄予厚望的Mas36也只产了20多万支,所以当年法国投降时,他们仍在地上的多数还是一战时期的那票07/15以及1916型贝蒂埃。当然,还有专门用来打枪榴弹的勒贝尔1886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