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房没用公积金(额度不够),办商贷,现在公积金能用了,政策却不支持商转公!有什么好的办法转的?

以前买房没用公积金(额度不够),办商贷,现在公积金能用了,政策却不支持商转公!有什么好的办法转的?(这个城市政策不支持商转公,真是烦)

有很多人说转不了公积金,就转抵押(抵押低到多少?),不知道是否有成功的?手续费高不高?

还有的人说,还清贷款,去公积金那里贷款,这样可行?

还有人说,把房子转给亲戚(老婆、亲属),再用公积金买回来?

如果您想将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但当前政策不支持商转公,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咨询银行:与您购房时办理商业贷款的银行咨询,了解是否可以将商业贷款改为公积金贷款。虽然政策不支持,但有些银行可能会根据个人情况做出特殊处理。

    还款再贷:您可以先通过商业贷款按时还款,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并提高还款记录和信用分数。然后,再申请新的公积金贷款,用以偿还原商业贷款。

    部分抵押:如果您有其他资产,例如房地产、车辆等,您可以考虑将这些资产部分抵押作为担保,获得公积金贷款,并用于偿还原商业贷款。

    与贷款机构谈判:与商业贷款的贷款机构进行谈判,看是否能够重新调整贷款条款。有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同意您将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

    请注意,这些解决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可行性仍需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与相关银行和贷款机构进行咨询和谈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0
对于已经办理了商业贷款的房屋,想要将其转为公积金贷款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公积金贷款的政策主要是针对购买首套房、居住自用的情况。不过,我可以给您一些建议:
1. 咨询银行:您可以与现在贷款的银行咨询是否可以将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虽然政策不支持,但有些银行可能会考虑您的还款记录和信用情况,给予特殊安排。
2. 先还清商业贷款:如果您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优先偿还商业贷款,然后再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其他房产。这样您就可以享受公积金贷款的优惠政策。
3. 重点关注政策:政策随时可能改变,您可以保持关注,了解是否有相关政策的调整或新政策出台,这样可能会给您带来一些转换的机会。
请注意,以上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您与银行进行详细咨询,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第2个回答  2023-07-06
转抵押不建议。
还清贷款后,公积金不会再发放购房贷款的。
房子卖掉后再买回来,那要考虑到税费和限购限售政策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24-06-19
面对您所描述的情况,确实有些棘手。不过,即便政策不支持直接将商业贷款转为公积金贷款,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当地政策:首先,各地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您可以咨询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变动或特殊条款适用于您的情况。
2、咨询银行:与您的贷款银行沟通,看看是否有可能通过银行内部的某些程序或政策来实现转换,或者是否有其他金融产品可以协助您。
3、重新评估贷款条件:如果公积金贷款的条件允许,您可以考虑重新评估自己的贷款条件,看看是否有可能提高公积金贷款的额度,或者调整还款计划。
4、考虑贷款重组: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需要考虑贷款重组,比如通过延长贷款期限来降低每月还款额,从而减轻负担。
5、关注信用记录: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我们也要及时的关注自身网贷大数据情况。这个可以在相关平台查询,就可以看到自身的网贷大数据报告,以时刻保持良好信用。
扩展资料:
信用记录对于个人贷款非常重要,无论是商业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银行都会查看您的信用记录。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您更容易获得贷款,还能在贷款利率和条件上获得更优惠的待遇。因此,定期检查并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公积金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财务规划,也是实现贷款转换的关键步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4-06-09
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来尝试解决商贷转公积金的问题:
1、了解当地政策:不同地区的公积金政策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可能允许商贷转为公积金贷款,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您可以咨询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具体的政策和操作流程。
2、咨询银行:与您的贷款银行沟通,询问是否有商贷转公积金的业务,或者是否有其他相关的金融产品可以协助您减轻还款压力。
3、考虑提前还款:如果商贷利率较高,您可以考虑提前还款,减少利息支出。然后,如果条件允许,再申请公积金贷款。
4、重新评估财务状况:重新审视您的财务状况,看看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提高公积金贷款的额度,比如提高公积金缴存比例等。
5、寻求专业咨询: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或律师,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扩展资料:
在实际操作中,商贷转公积金贷款的难度较大,因为涉及到银行、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政策和规定。但通过上述方法,您或许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此外,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