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短篇小说《断魂枪》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

如题所述

谈到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作品本身的背景,即作品描述的故事情节的背景;另一个是作者生活的背景。

《断魂枪》所描述的故事很明显发生在晚清,而且很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代。文中写道:“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不肯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固守着老祖宗的封建意识。那些“神明”和“风水”,在列强的火车和快抢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晚清政府当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故事的线索很简单,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件事和三个人。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断魂枪》里,我表现了三个人,一桩事。这三个人与一桩事是由一大堆材料中选出来的,他们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过了许多回,所以他们都能立得住。”(1)

小说写于1935年秋。正像写作的季节一样,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此时,国内是连年的内战,国外的日本入侵中国,也是“枪口还热着”。无论内战还是外敌入侵,最困苦的就是老百姓。在连年的战争硝烟中,百姓连最起码的安静生活都无法满足,更不要提个人的理想和报复。生活在动荡和重大历史变革年代中的个体,他们的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只能是一个梦。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故事情节的背景和作者身处的年代背景虽然不同,但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动荡的年代,社会都处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与所处时代的思想极其吻合。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到来的时候,任何个体都是无法阻挡的。这时,个体的固有思想和社会整体的思想变革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而思想层面上的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个体的思想意识能否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就成了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显然,在《断魂枪》所描写的三个拳师中,沙子龙的思想比之另外两个人,是比较清醒和务实的。文章开篇就写道:“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面对“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的时代,面对走镖已没有饭吃的时代,沙子龙对自己的行业及时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这也是一个平常百姓迫于生计的无奈选择,不改行就要挨饿。沙子龙对于自己倚仗了二十多年的武艺,从内心深处是不情愿割舍的,但是他又能怎么样呢。所以他“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是何等无奈的选择。

所以说,这是一个让人“断魂”的时代。个体在动荡的时代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悲观的。由此,末世人的情结就会很自然的显现出来。末世人的心态是很普遍的,凡是身处末世,产生了没落感受的人都可以被认做是末世人。老舍先生曾经表达过末世人的情结。他在《诗二首昔年》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2)虽然这首诗写于新中国建国以后,但是作为追忆过去的诗句,他证实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末世人情绪。实际上,末世情节对于身处动荡时代的个体来讲,是很容易会产生的一种情怀,很多人人都可能会产生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所体现的,是个体对社会的失望和不可抗争。这一点,我们在老舍同时期的作品《骆驼祥子》中,也会很明显的看到。《断魂枪》写于1935年,《骆驼祥子》写于1937年,同样的时代,同样描写的下层群众,只是行业不同而已。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样不是个人的错误,是个人面对社会的无能为力。虽然他心中一直有积极生活的愿望,但是那个吃人的社会把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垮,最后沦为乞丐。老舍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试图谋求发展,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这一点在《断魂枪》中也有体现,像王三胜这样的人,还靠自己的武艺混饭吃,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时候,国术未被提倡,不适时的改变谋生方法,最后的结果也是被时代淘汰。

老舍在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这样一种时代变革的社会中,转而描写小人物的故事,从根本上使人物和场景的矛盾突出,故事的整体格调是苍凉和悲伤的。沙子龙的武艺是中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多代人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创制和发明的。沙子龙爱他的武术,难道他真的不想把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武艺传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吗?历来对于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就有很多看法。

有人认为:中国民间对于家传绝技以及秘方等的继承方式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儿媳不传女儿,这与中国以血缘宗法为纽带,农耕文明为基础造成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缺少变动有关。而血缘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根源。沙子龙不传枪法,是因为生活而独占生存技能。这种看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文章开篇已经提出:“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后来又说:“走镖已没有饭吃”。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已经不能成为他赖以生存的技能,“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给他增光显胜了”。而且,小说只描写了三个拳师,并未对沙子龙的家人予以提及和描写,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并不是未找到合适的继承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

我国的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是这样评述的:“‘断魂枪’的主人沙子龙,一点也看不出他哪怕起码是在心劲上的抗争,他好像早就心宽气宏地接纳了那命运的陡变,作家构思与运笔的精妙之处,也许恰恰在此处,从沙子龙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明示着读者,他业已参透了一切并重新拿定了方寸,绝不去跟迎面压过来的时势较真用气,绝不发泄任何心中不悦,这可就不是常人所能修养到的境界了;当我们捕捉到了这条思路,再把寻觅的眼光略微放远一点儿,便可以恍然想到,我们的古老民族却曾有着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们面临眼前文化百相的风云翻覆,胸中虽郁结过层层叠叠的文化块垒,并在偌长的时间里孜孜求索,但是,他们毕竟依赖于个人的悟性,艰难地跨越了某道心理极限,逐渐获取了一双冷眼,一份静心,进而试图借用一副历史老人的心肠,来领略和透视大千文化的膻替锐变。沙子龙,可能就是作家比照着这种心态,塑造出来的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他决计要刚毅地迎纳现实的轰击和毁灭,走上心中的完美事物(虽然是历史性的)共相厮守的终极之路,而把不尽的哀伤、悲凉,悉数留给未达到相应顿悟的芸芸世人”。(3)

关纪新的这种对不传枪法的解释把沙子龙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继而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群文化人联系在一起,有很深刻的内涵。但是,单单针对沙子龙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者来说,他越是不传枪法,人物的悲剧性越强。小说用旁白和衬托的方式着力描写沙子龙枪法的精妙。文章先是说:“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刨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而后,又通过对其他两个拳师的描写,衬托沙子龙枪法的高超。然而,就是这样精湛的枪法,他却不能将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表面看来,沙子龙是微笑着说不传枪法;在深层次讲,沙子龙珍藏着自己的武艺,珍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完美,并与之走向终极之路。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社会,沙子龙已经看透武术对于现实社会的无用,对于个人的无用,所以他无论怎样珍爱自己的枪法,怎样想把它发扬光大,也不会去做。所以我说,小说把枪法描写的越精湛,沙子龙的悲剧性就越强。这一点,同样契合了小说的大主题,那就是个人无法与变革中的动荡社会抗争。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3a24701000c7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9
辛亥革命前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