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红楼梦后有何感受?200字左右,用自己的话说

如题。

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
  宝黛的爱情源自太虚幻境中的木石前盟,再加上红尘中的两小无猜,双方遂有了私订终身的意愿。从一开始的一见倾心到后来的心心相印,以及最后的心灰意冷。他们爱情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两颗纯洁高尚的“心”相互碰撞沟通和彼此认同的过程。但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这只能存在两颗真诚的心间,双方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承诺和物质保障。
  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但实际上她对诸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禁书了然于胸。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贾府上下的默许,实际起初贾母也许更倾向于黛玉或是宝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才得到了贾家上下的心照不宣。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爱情是大家认定的金玉良缘,是建立在世俗的物质基础和家族利益上的爱情,也是造成他们悲剧性结尾的原因之一。
  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中不孝的罪名。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对精神爱情的高度赞扬。后来宝玉中举,宝钗怀孕,可他却遁入空门,说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作者坚定崇高的爱情观。宝黛的爱情是个大悲剧,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也是个大悲剧,曹雪芹对两者结局是矛盾的,但无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历史正因为这样而继续向前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4
泪眼看红楼
文/寒愔 我的空间原创

读《红楼梦》最早可追溯到小学去。倚着书店里高高的架子,一站就是一个下午。懂否?自己也说不清,反正迷迷糊糊地知道是个死了女主的悲剧,于是看到结尾扬起脸时,小小的我,亦是泪眼婆娑。
成长至今,每一次想起《红楼》其书,总会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一次次地去编撰出些许“如果不……”,紧跟着“黛玉未死”的结局。而每每尝试,都以一声叹息告终。或是我才思不敏罢,心底里的念头竟因屡次的失败,转了向,仔细琢磨,倒是认为黛玉还是死了好。你道我残忍,控我不解风情,怨我棒打鸳鸯,俱是无妨,可我就是固执如斯,又如何?
不是不同情黛玉。
说起来,那身若弱柳扶风,颜比明月芙蓉的娇人,莫说一望之间,心生怜惜,单是依书遐想,已是不胜描摹的风姿,婷婷现于脑海了。更何况,又是体弱才高,命运多舛,若不抚膺叹息,便是假话。一首诗、一阙词,已让小女子全然叹服,急于入那书中,与她畅谈一番。可惜,“畅”只一字,却是梦里也不曾有的。那眉眼中的愁意,岂是莺莺笑语掩得了的?
她的泪,她的愁,和了她的才情,汩汩流淌,字字句句,积累起哀怨的墙,将许许多多的欢乐,尽数当了开去。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烛泪。”
一字一泪,珠玉清脆的撞击声中,成全了她的一帘幽梦。
《枉凝眉》中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到冬尽,春流到夏!”真是深得吾心,将那串串晶莹,写活了。
曾经有段时间不喜黛玉,就是为了她不值钱的眼泪,她过于敏感的个性,她太过自恋的心气儿。甚至与人这样说她:“别忘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今想来,实在有些过分了。但却不会自责,因为这惹人怜爱的女子太不爱惜自己,最忌心伤却日日心伤,说是因为他人,真可谓是冤枉了。
每一次看到黛玉哭,我就要道一句不值得。直到看着她最后香消玉殒,永远合上了那双太会流泪的双眸。这一次,我为她流泪。因为太知道,她死的不甘心。
有人说:“红楼,是含笑的悲剧,应用泪眼来看。”
懵懂间,认同了这个说法。那个没有一刻不轻锁眉头的女子,是红楼之痛。她的陨落,看似悲剧,其实,却是最好的结局。若仙子真的嫁了宝玉,食人间烟火,愁柴米油盐,那还是仙子吗?她注定清高,注定是一个一生长伴泪珠儿的主儿,红楼少了黛玉的串串晶莹,便没了那缭绕的烟雾,亦喜亦悲的韵味儿。她每次都哭得惹人怜爱,让人无措,使人心颤。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林黛玉,不是病死的,而是“欠泪的,泪已尽”,只有随着眼泪去了……
而如今的我为她流泪,却是因为他一生中许许多多哭泣换得的那样一个凄楚的结局,不知该欣慰还是一如既往地仅止于同情?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其人,实在不忍让人说重话,即使不欣赏,也不会厌烦。梨花带雨的病容,是红楼中难以抹杀的颜色。
泪眼看红楼,泪痕犹在,佳人已逝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我很爱红楼,看《红楼梦》虽已多次,每次总令我心情难以平复,总的感受概括起来就只有四个字-无奈、伤感,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林妹妹,完完全全融入其中,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撼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也许也是因为其二人的悲剧才引得那么多的人为之付出那一掬泪水,“伤痛使人深刻”,《红楼梦》中蕴藏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四大家族在其中谱写出一幕幕的丑陋与黑暗,从则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大家族最初的兴盛和结尾时的落泊衰败、个中人物最后的悲剧下场、金钱权势心机与真情的较量等,叹其奈何之余更深感人性的复杂,《红楼梦》就是一本人生的悲喜剧!从中学到的每个人感受都一定大有不同!你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14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第4个回答  2013-09-14
《红楼梦》我读过好几次了,不过,我总觉得这本小说是读不尽的,无论我看多少遍,每一遍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红楼梦》的线索太多了,其中的“杂学旁支”也太多了,读《红楼梦》,你可以关注很多方面对策知识,比如爱情、诗词、饮食、服装等等,真是琳琅满目。 以我个人而言,第一次看《红楼梦》,我关注的是它庞大的体系,毕竟要把人物关系、家族关系搞清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后,我才开始关注宝黛钗的爱情,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是梦幻的,可也是现实的,有着梦幻的凄美,也有着现实的遗憾,再然后,我开始关注的是人物之间的交往,从他们的语言、行为还真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 《红楼梦》里的人物繁多,性格不一,有心机深沉的,有糊糊涂涂的,有娇憨天真的,有难得糊涂的,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的话还真是有不一样的味道。这其中,我应该还是偏重于喜欢“贾探春”的,这朵“玫瑰花”,娇艳又扎手,读起来既觉得痛快,又觉得佩服。 《红楼梦》可以说的太多了,这些只是我简单的想法,要真的感受《红楼梦》的魅力,还是亲自去读一读比较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