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杜甫的诗被人们赞为什么?

如题所述

唐宋两代的大诗人比比皆是,在诗词水平上可以与杜甫相当的也有很多人。为什么单单称杜甫是诗圣?他到底圣在哪里?

· 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的忠君爱国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生逢尧舜

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我碰上一个好皇上,唐玄宗。我不忍心离开这样好的朝代。我爱国的本性就像向日葵围着太阳一样。安史之乱,杜甫离家投奔唐肃纵,被叛军扣押一年。好不容易逃出来,按常理他逃出来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回家看看妻子儿女过得怎么样,这兵荒马乱的他居然是去找当今皇上。他觉得找到皇上就是找到国家,找到国家并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大大的忠臣。

安史之乱以后,因为安史叛军很快就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都变节做了安史的叛军,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等人都这样,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小官,芝麻绿豆官,这么一个小官的杜甫,他坚持了民族气节。当然杜甫在长安因为官太小,也没有受到安史叛军太多的注意,仅仅是把他关在那里。但是他却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那样一片战场,然后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一人这样做了。

后来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四川已经流亡了五年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天我唱着歌,尽情喝酒,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无人能及。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 律诗。

杜甫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光是律诗就写了900多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首诗被认为“千古七律第一”,说他: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就是这首诗达到了律诗的最高境界。

杜甫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竟这样严格:“毫发无遗憾!”这就是说,从全篇结构到一句一字,从语言到声律,从开头到结尾,都要没有一丝一毫的毛病、缺陷。这样严格要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诗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能“惊人”,乃至“惊风雨”、“泣鬼神”。他的“苦用心”甚至达到这样惊人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让同学们明白杜甫在写诗用词上的造诣,我们来看这几个诗句: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在目)

将军下笔开生面。(别开生面)

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

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

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被人们传为成语呢?那得是到了把语言锤炼到了极致才能成为人们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名言。可见杜甫的水平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6
杜甫的诗文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诗文大都极其的伤感,故他的诗文被称为“诗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06
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中长写到国家的一些事,用一劝戒统治者啊!!

参考资料:高中语文第五册读本

第3个回答  2008-09-06
杜甫是诗圣!诗被称为史诗!
第4个回答  2008-09-05
诗圣!诗被称为史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