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文明的辩论会的辩题

我们班要举行一个关于文明的班队活动,主题是文明,老师要我策划。

我的想法是举行辩论会,既省力又能聚大家之力量,不过辩题还没想好。

请大虾们帮帮忙,灵光一现的就告诉我一个有看头的辩题吧~!!!谢谢

这次是班级上的,规模小,我们还只有初二呢,献献力吧,大家!

(首先对你表示祝贺,在百度上提这么有营养的问题的学生不多哦,很多都是作业做不来、求个解题方法才问的。其次,能想到组织辩论会,除非你们学校本来就有这个传统活动,否则就说明你是个比较创意的小家伙(我的年龄介于你的姐姐和阿姨之间)。这里不仅可以搜集辩题,更可以搜集辩论双方的论据,因为网络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辩论会办得好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充实和有趣,还可以提升逻辑思维。)

言归正传,我来给个辩题,不知道会不会太深:我们该不该自谦?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自信的态度似乎则更趋向于国际化。我举一两个相关的真实事例来补充说明这个论题的意义。

一,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Born,18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
奥本海默的演讲十分吸引人。他善于辞令,听者往往会着迷。1964年为了庆祝他六十岁的生日,三位同事和我编辑了一期《近代物理评论》,在前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它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二,
作为政协委员的王蒙日前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大会上发言,会上他针对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后的感言谈了自己的感受。王蒙表示,在夺冠后刘翔说:“谁说黄种人不能进奥运会前八,我今天就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对此王蒙认为,比我们更加苦大仇深的非洲黑人兄弟姐妹,得了那么多田径金牌,他们应该怎么样把运动成绩与黑种人受压迫的历史联系起来呢?王蒙甚至表示,如果放在欧洲,这种说法肯定会受到起诉。

同时,在王蒙对体育宣传的建议第五条中,他再次提到了刘翔,“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同志取胜后,失利的黑人运动员特别赶过来与刘翔同志握手,非常感人。但我极少看到过我国运动员向对方运动员表达友谊的画面,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看到。”

王蒙的发言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议论。昨天,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中将矛头直指王蒙的“虚伪与敏感”。在他看来,王蒙所谓的批评根本就是吃饱了撑着。

在文中,韩寒丝毫不改自己的“骂将”本色,他嘲笑道:“王蒙是典型的外行人指挥内行,他根本体会不到运动员在胜利后喜悦和压力。”同时,对于王蒙指责刘翔的赛后发言没有顾及到其他国家运动员,有失国家形象的说法,韩寒更是直接将其归之于政客作风,“王蒙从政,敏感惯了,所以才觉得这是一个敏感说法。其实在国外谁在乎这个啊。我是乡下人,没去过欧洲,但我知道,刘翔这几句话在欧洲肯定没人起诉。我也没见得这几句话引起了什么国际社会的巨大不满了。”在文章的最后,韩寒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王蒙不要以政客之心度运动员之腹,该干嘛干嘛去吧。

觉得这个题双方都有的说,引经据典也都有很多素材,只要投入准备了就都有机会出彩:)

预祝你们辩论会办得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文明造就了社会的秩序;
文明是智慧的衍生物,文明是作为一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文明的国度引人向往。野蛮的国度只会让人唾弃。
中国五千的文明,成就了灿烂的文化盛宴。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第2个回答  2008-09-08
遇到紧急事情该不该谦让别人
第3个回答  2008-09-09
先做文明的学生,再做优秀的学生--正方
先做优秀的学生,再做文明的学生--反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