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那么聪明,他想没想到招安的结果呢?

如题所述

吴用这个人有点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从他在书中出场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那些所谓的谋略其实都是为了他自己,并且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毫无底线。在招安这件事情上,他看到的和争取的都只是自己的眼前利益,至于长远发展,他是没有什么规划的。

在第一次得到朝廷准备招安消息的时候,宋江的表现是非常高兴,如果没有吴用阻拦,估计宋江都不会等朝廷派人来,自己直接就跑去京城了。但这时吴用的想法却是这么容易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么朝廷必然会“看得俺们如草芥”。所以他建议先将朝廷的大军杀的“人亡马倒,梦里也怕”,而那时再接受招安,才能够受到朝廷的重视。

这个想法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为梁山招安埋下了祸根。吴用是一个只会耍些小聪明,而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的人,通俗一点说就是既自以为是又鼠目寸光,他天真的以为打败几次朝廷军队,朝中官员就会对梁山有所顾忌,殊不知他这样的行为会得罪多少朝中官员,他们也许现在拿你们梁山没有办法,但等到真的招安之后,梁山众将必然会被分流,到时候那些朝中权贵想要将你们逐个击破,还不是易如反掌之事,事实证明,梁山众人最后确实也是走向了这样的结局。

其实都用不着等到招安之后,第二次招安的时候,高俅就在诏书上做了手脚,他计划先把宋江干掉,再收拾梁山这帮人,这时吴用又一次的擅作主张,他听到了“除宋江”三个字之后,马上鼓动花荣,射杀开诏使臣。

吴用的这些行为让梁山与高俅、童贯等朝中的高阶权贵变得水火不容,在这些人还当权的情况下,梁山接受招安无疑就是死路一条,可是吴用根本不去分析当时的朝政时局,还天真的认为只要抱住了宿太尉的大腿,一切都没有问题。

所以当第三次招安是宿太尉亲自到来的时候,吴用带领着朱武、萧让、乐和这几个梁山上的文化人跑到三十里外亲自来迎接,这种行为无疑是向高俅、童贯等人表明了态度,梁山从今往后就是要站宿太尉的队伍,可问题是宿太尉在朝中是个什么地位呢?到底能不能成为梁山背后的大树呢?宿太尉有没有可能会为了梁山而得罪四大奸臣呢?对于这些问题吴用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当然以他的见识和阅历,恐怕也考虑不明白。

在正式接受了招安之后,朝廷连城门都没有让梁山人进,就开始命令他们东征西讨,这时候所有人都看出了朝廷对梁山的真实态度,及招安的真正目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吴用想出了一个更绝的计策,他居然开始劝说宋江投靠辽国:“若论我小子愚意,弃宋从辽,岂不为胜,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

好在宋江在关键时刻还是守住了底线,他很清楚:“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看到宋江的态度非常坚决,吴用便再也没有提起投递叛国的事。

所以说综合以上内容来看,吴用在招安之前必然已经预料到了几种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只不过作为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并不会为其他人想太多,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是梁山的军师,即使是朝廷真的只把招安后的梁山当作一把刀,那么他一个文职,战死的几率也是非常小的,并且他背后还有宿太尉这棵大树也可以依靠,所以招安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这也是他极力主张招安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1
想到了,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一个比较聪明的死法,他最后通过上吊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他被人们称为是智多星,是一个能谋善断的人。
第2个回答  2022-02-11
肯定想到招安的结果了。毕竟他们也做了很多坏事,对朝廷的影响非常的大,朝廷肯定容不下他们。
第3个回答  2022-02-11
因为当时吴用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也也是猜到了这一点,但是抱有一定的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