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淘气的孩子讲道理和立规矩哪个更管用?

如题所述

家长口吐莲花跟孩子把道理讲通了,要让孩子做到,仍然是千难万难的事,因为,孩子就是孩子,他没有那么强的自控力。

比如,宝贝爱打游戏,吃完饭就想打,晚上睡觉前还在打,也不知道跟谁学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小小手指头划得特别利索,估计比爸妈玩游戏的水平都高。

爸妈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就跟孩子讲道理:打游戏不能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损害视力,对身体不好,久坐不利于健康,应该多锻炼;忙于打游戏,社交也没了,应该出去找小朋友玩。

孩子一听,爸妈说的特别有道理,嘴上说要少打游戏,身子又跑回去打游戏了。

古人早就总结出经验来了,那就是:帮孩子立规矩。通过适当的强制性,来弥补孩子自制力的不足。

古人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是非分明的好孩子,也没有天生就不知好歹的熊孩子。在孩子是非观没有形成之前,父母的正确引导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从无数实践来看,并不会,那些有规矩的自由叫才叫做活泼,身边就有不少这样优秀的少年;而没有规矩的自由只能叫做放肆,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熊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6
悠悠小朋友9月份刚上幼儿园,和大部分孩子一样,第一周几乎每天早上醒来都哭着说:“我不要去幼儿园。”但在我们的苦苦劝导和安慰下,还是坚持下来了。
当然,这个过程会让人觉得有点煎熬,有点不耐烦,但这种情绪不应该带给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她哭,她闹,你不能跟着她一起哭,一起闹,毕竟我们是成人,成人会讲道理,成人会立规矩。
那么,问题来了,是先立规矩呢,还是先讲道理呢?亦或是立规矩和讲道理,哪个更重要呢?
有些家长会说,不用给孩子讲道理,说了他也听不懂,只要事先立好规矩,一不听话就严格执行赏罚规则就行了,哪怕是棍棒教育也OK!但是,仅仅靠立规矩就可以教育好孩子了吗?
我们普遍的教育理念是,“立规矩”比“讲道理”更重要,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手段就是激励奖赏、评价机制、竞争和监督等,只要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则就是好孩子。但是,发展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只定下规则,不向孩子解释道理,长期看来是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发展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麦金农,曾发起一项“创造性人格”调查,主要针对特定领域的调研人群,例如作家/建筑师群体最具创造性的那批人。
麦金农发现:这些人群中最具创造力的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重点不是“立规矩”,而是“讲道理”,父母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规则背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为什么那样做是不合理的。
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者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权威-控制”型(一般是立规矩比较多)的母亲教养下的儿童普遍缺乏创造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性特点。而“民主-教育”(一般是耐心讲道理)型的母亲教养的儿童表现出较好的创造性。
为什么在保护创造力方面,“讲道理”比“立规矩”更重要呢?
套用一个流行术语,“讲道理”其实是告诉孩子规则背后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近因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而大火,基本意思是通过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和问题,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出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上一层层往上走。
把“第一性原理”运用到讲道理层面,给孩子讲道理就是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孩子懂了这个,就能通过内在的秩序管理自己的行为,不必被迫遵守各种外在的条条框框,这为发挥创造力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大家大可放心,不要以为“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实际上,孩子到了七八岁,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强烈的道德敏感期。在这个关键阶段,你表扬他道德特质,比表扬他的具体行为更有效。
比如,当孩子帮别的小朋友捡起了足球,你会怎么表扬他呢?这里给出两个选项:
1.“你主动帮助了别人,这样做非常棒!”
2.“你是一个非常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的人!”
想想看,你该选哪种?
简单分析一下,1是针对行为的表扬,2是针对道德特质的表扬。
通过心理学家对照实验得出,针对道德特质的表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更持久的影响。在帮助别人以后,受到道德特质表扬的孩子,一周后有45%的人捐了玩具。而受到行为表扬的孩子,一周后只有10%的人把自己的玩具捐给了医院生病的小朋友。而原因可能是,孩子把这种道德特质内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并努力用行为来和这种身份认同保持前后行动上的一致。
不只是针对孩子,心理学家还发现,这个规律对成人同样适用。在日常生活中,谴责一个人的道德特质比谴责行为更有杀伤力。
比如,你对朋友说,“请不要撒谎”,效果就远远不如对他说“请不要成为一个骗子”。再比如杜绝酒驾的公益广告,广告语“请不要酒后驾车”,震慑力远远不如“请不要成为一个醉驾司机”来得好。
这些都可能说明,人的道德敏感性比我们想象得大很多,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敏感性。
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第2个回答  2022-11-26
当然是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订立规矩时,让孩子明了规矩的订立与孩子切身利益所相关  规矩的订立意味着这项约定在将来的执行,所以,家长在跟孩子约定时,不妨清楚的告诉他们,这条约定所存在的意义,当约定与切身的利益相结合时,相信孩子能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条件。  比如说过马路时,你必须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千万不要因为赶路而抢红灯,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在补充一句,红灯是车流的运行标志,如果人抢红灯很容易遭遇危险,出车祸,清楚的告诉孩子这些潜在的危机,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规矩的约束。  
2、一事归一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犯错时,就是需要家长给孩子订立规矩,给予正确引导的好时机,然而很多母亲却用错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不但失去了教育的机会,也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多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在一件事上犯了错,母亲在指责孩子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孩子很久以前的过失翻出来再指责一遍,这种行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极容易令孩子产生厌恶感。 
 3、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别再告诉别人  妈妈能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告诉爸爸了,重复的指责孩子的过错,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你定下的规矩,反而容易滋生他的叛逆心理。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犯错了,改正就好,妈妈将孩子的错误分享给别人,孩子会认为他的认错是不被接受的,自己是不受信任的,同时,在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自责时,也令他意识到这件事并不光彩,使他伤心的同时更伤面子。 
 4、惩罚要具体到点  惩罚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惩罚确确实实伤害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时,我们才开始追悔莫及,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家长决定给孩子惩罚,那么就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不能用一句空话来表达事件的严重性。空话只会衍生孩子的侥幸心理,不构成威胁的惩罚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定出的规矩要清晰,而且要坚持如意要想让你定出的规矩不但有效而且长期有效,一定要坚守住,持续如意。之所以需要“长期有效”,因为你肯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申、执行这些规矩。坚守住你认为最要紧的少数几条规矩,肯定比你同时监督并执行二三十条规矩要容易得多。不论是容易坚守的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条事实请你记住:如果不能坚持如一地推行你定立的规矩,那么对于孩子学习就会陷于困惑之中:这规矩,到底是不是当真的呢?二、要告诉孩子你定这条规矩的理由如果你发出命令的时候,肯多说那么一句话,解释给孩子听为何要这么做,孩子往往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三、要帮助孩子遵守规矩和我们这些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忘记要求。因此,适时提醒孩子,重申要求或者可以事先的约定,这很有助于提高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刚出现“犯规”苗头的时候,再次重复规矩。犯规后,落实行为后果。如果以上的提醒、提示都不起作用,那么,请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你在""执法""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态度。四、亲和孩子一起定规矩约好一个时间来商谈,帮孩子定出一个框架,鼓励孩子在你允许的范围内提出自己的想法,清晰陈述大家已经同意了的规矩。规矩的订立应该合情合理,怎样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些约束,要看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家庭教育讲究方式,一味的抱怨或者强制性的要求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3个回答  2022-11-26
  1、订立规矩时,让孩子明了规矩的订立与孩子切身利益所相关

  规矩的订立意味着这项约定在将来的执行,所以,家长在跟孩子约定时,不妨清楚的告诉他们,这条约定所存在的意义,当约定与切身的利益相结合时,相信孩子能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条件。

  比如说过马路时,你必须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千万不要因为赶路而抢红灯,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在补充一句,红灯是车流的运行标志,如果人抢红灯很容易遭遇危险,出车祸,清楚的告诉孩子这些潜在的危机,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规矩的约束。

 
 2、一事归一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犯错时,就是需要家长给孩子订立规矩,给予正确引导的好时机,然而很多母亲却用错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不但失去了教育的机会,也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多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在一件事上犯了错,母亲在指责孩子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孩子很久以前的过失翻出来再指责一遍,这种行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极容易令孩子产生厌恶感。
  3、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别再告诉别人

  妈妈能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告诉爸爸了,重复的指责孩子的过错,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你定下的规矩,反而容易滋生他的叛逆心理。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犯错了,改正就好,妈妈将孩子的错误分享给别人,孩子会认为他的认错是不被接受的,自己是不受信任的,同时,在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自责时,也令他意识到这件事并不光彩,使他伤心的同时更伤面子。

  
4、惩罚要具体到点

  惩罚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惩罚确确实实伤害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时,我们才开始追悔莫及,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家长决定给孩子惩罚,那么就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不能用一句空话来表达事件的严重性。空话只会衍生孩子的侥幸心理,不构成威胁的惩罚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定出的规矩要清晰,而且要坚持如意

要想让你定出的规矩不但有效而且长期有效,一定要坚守住,持续如意。之所以需要“长期有效”,因为你肯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申、执行这些规矩。

坚守住你认为最要紧的少数几条规矩,肯定比你同时监督并执行二三十条规矩要容易得多。

不论是容易坚守的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条事实请你记住:如果不能坚持如一地推行你定立的规矩,那么对于孩子学习就会陷于困惑之中:这规矩,到底是不是当真的呢?
二、要告诉孩子你定这条规矩的理由

如果你发出命令的时候,肯多说那么一句话,解释给孩子听为何要这么做,孩子往往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
三、要帮助孩子遵守规矩

和我们这些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忘记要求。因此,适时提醒孩子,重申要求或者可以事先的约定,这很有助于提高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刚出现“犯规”苗头的时候,再次重复规矩。

犯规后,落实行为后果。如果以上的提醒、提示都不起作用,那么,请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你在""执法""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态度。

四、亲和孩子一起定规矩

约好一个时间来商谈,帮孩子定出一个框架,鼓励孩子在你允许的范围内提出自己的想法,清晰陈述大家已经同意了的规矩。

规矩的订立应该合情合理,怎样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些约束,要看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家庭教育讲究方式,一味的抱怨或者强制性的要求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1-26
这对父母来说,就会非常挫折。因而日常生活,大家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特别是爱唠叨的老母亲,唏嘘不已地吐槽说“当娘太惨了,给娃讲理真的很难!”。对啊,任由你上知天文,下晓自然地理,碰到“不懂事”的小孩,只能是“秀才遇上兵,言之有理讲不清”了,那样父母们究竟该怎么做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共享3个比较简单,却很有效果的办法,父母们还记得个人收藏哦。
第一种方式:立即定规矩比讲理有用
我还记得我家儿子有一段时间,十分痴迷吃一些刺激的食物,然后就导致自己缺乏营养,整个身体瘦的麻秆一样。作为妈妈,我自然很急,几回意味深长地和小孩讲理,可是孩子不但“听不进”。有时,我讲的多了,小孩还会继续与我对着干,最终母子俩两都很崩溃,如同法国的教育学家卢梭常说,给孩子讲大道理,和孩子发脾气、或是刻意的去打动小孩,实际上都是最没有用处教育理念。
因此,我便彻底地选择放弃与儿子讲理,而且在孩子爸爸的意见下,逐渐实实在在的与他定规矩,起先跟孩子爸爸一起给小孩开了一个“家庭都会”,和孩子一起商议建立了一些吃饭的规矩,例如早上和晚上务必喝一次纯牛奶,又比如吃饭时,盛在碗里的饭食务必吃了,这一点我和孩子爸爸也一样。
除此之外,大家归还小孩建立了严格奖惩制度,如果孩子假如持续1个月主要表现达标,那我就会达到他一个小愿望,可是假如他没做到,那我会对应的做出处罚,例如降低它的零花钱,降低它的零食,的水果供给量等。结论推行一段时间后,小孩尽管也会耍无赖,但总归是召开会议所决定的,并且我和孩子爸爸也会遵照,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实施的都很不错,慢慢地,宝宝就改掉了偏吃的小毛病
不得不承认,对孩子来说,有些时候,当家长对他说不应该这样做的情况下,小孩通常会抵抗听不进,但当你定个规定,随后问孩子你能不能做到时,小孩往往会愿意挑战自己了。作为父母,大家千万不要对着干,想要试着用聪慧去处理。
许多公共场合都能够制订规定
自打孩子学好滑板以后,就变得十分沉迷,尤其是在孩子爸爸给她买了一双折叠式的溜冰鞋以后,孩子的脚基本上生长在了里边,走哪都需要衣着。而作为妈妈,我自然也是觉得,那样轻易地使他穿外出,确实很不安全的,但是不管我跟他说是多少大道理,注重几回这非常危险,孩子就是不懂事。
后来我又想起了定规矩,与儿子承诺,在一些场所,虽然他可穿,但是一定要把车轮子收起来,但在另一些场所,他便务必穿正常的的鞋。以后小孩果真实行得非常好。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到底还是小孩期待被尊重问题,试想一下,大家在跟孩子讲道理的情况下,是否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小孩务必听自己的,那样对孩子来说,就会感觉家长在抑制自身,在忽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由。因为当爸爸妈妈讲道理的情况下,小孩就会很容易与父母争锋相对,表现的不服管教。反过来的,当父母放低姿态,跟孩子有商有量,引导孩子立起规定,她们就会感觉被尊重,因此也更喜欢去挑战自己。并且在这过程中,孩子也会显得更有使命感!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种方式:规定立好啦,可是孩子彻底不执行该怎么办?让儿童承担责任
想必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状况,一件可怕的事情,你觉得一千遍一万遍,小孩不仅听不进,还会继续变得更加摩拳擦掌,但是一旦她们尝到不良影响,这样就会自觉地不会再碰触风险。因为当家长与孩子立起规定,但是孩子彻底不执行,父母们一定要懂得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就用我家儿子来举例,每一次喝纯牛奶和水果汁,都洒得到处都是,大人说也不听,立了规定也不放在心上。然后我就在再一次撒了水果汁牛奶时,处罚他把地面和桌面清理得一干二净。结论那一天老大哼哧哼哧地忙碌了快两小时以后,再喝果汁牛奶就十分当心了,而且一旦撒了一点,也会主动去打扫干净,而非像从前一样不闻不问,等待成年人帮助整理。
第三种方式:耗尽方法都不管用该怎么办?立即处理关键问题!
小孩,特别是男孩儿,总喜欢上窜下跳的玩,仿佛肯定不会“贴近生活”,我家儿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每一次在家里,并不是窝在沙发上,便是在阳台、餐桌上爬高爬低玩,几回我嘱咐他“快下来,当心跌倒,万一掉下去骨折了或是遍体鳞伤了就惨了”,结果孩子压根听不进。总是独来独往。并且说多了还很不耐烦。后来我又换了一种构思,即然拦不住他,那么就协助他玩得安全系数高吧,然后我汇总了许多不受伤小妙招,还一一示范性给小孩咋玩,结果孩子就会变得比过去乖巧得多。
而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态度变化,说到底还是他觉得我很尊重他,很乐意共享它的开心,那样对孩子来说,心态就会好很多,可能就乐于接受我们建议。、如同在网络上常说,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为了管好对方的感受,这样才可以相处愉快。
结语
给孩子讲大道理,相当于学如逆水行舟,推行下去当然难以。那么如果父母们可以学会尊重孩子情绪和看法,沿着小孩方向来,以更柔和和理性的方法,去准确地指导和教育小孩,那么孩子想来就会更加愿意去纠正自身。亲子沟通也会更加和睦。
回答于 2022-10-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