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定位和GPS定位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一、组成
北斗定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中国计划于2012年左右,使“北斗”系统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覆盖。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GPS:GPS由24颗卫星组成(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这些卫星位于距地表约202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周期为12小时。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颗),轨道倾角为55°。这样的分布确保了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从卫星中获取导航信息。
二、覆盖范围
北斗定位:北斗导航系统是一个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大约东经70°至140°,北纬5°至55°。北斗卫星系统已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GPS:GPS是一个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它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同时观测到6至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三、定位精度
北斗定位:北斗定位系统民用服务精度已达10米,最新一代导航芯片定位精度可达2.5米。海上北斗增强系统的精度已提升至3厘米级别。但在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较差的区域,定位精度可能较差或无法定位。
GPS:GPS已实现单机导航精度约10米,综合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但民用领域开放的精度约为10米。
四、主要功能
北斗定位: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GPS相当;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精密授时,精度达20纳秒。
GPS: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
五、优缺点
北斗定位:北斗系统的优点是具备GPS没有的通信和目标定位功能。然而,其缺点是仍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应用于军用,民用推广尚未全面普及,芯片造价较高。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北斗可见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较差,定位精度可能较差或无法定位。
GPS:GPS技术的成熟度、定位准确性、全球覆盖能力以及无限用户容量是其主要优点。但其规模较大、造价较高,且仅能用于导航,无法实现通信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