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

如题所述

大家应该对鲁迅不会太陌生,他的文章相对深刻,直击人性。但是近年来,也有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的声音。要说鲁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课本的原因,可能是鲁迅有些文章的“笔锋”还是太尖锐,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尖锐文字背后的“意味声长”;或许也因为鲁迅的部分文章确实太“直白”,写得口味有点“重”,不适合青少年品读。

1、我们需明白,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在议论为何鲁迅的有些文章会有人觉得应该移出课本钱,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观点: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其实,我们面对各种人和事,“灵活性”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在教育上也是一样。语文课本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对于曾经入选课本的文章不会一直无条件地“用下去”,这种“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时。

毕竟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有些文章可能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于是,课本总是随着学生反馈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等等,有一定改动。

2、鲁迅的文章如此深刻,为何有些文章还会被移出课本呢?可能因为口味有点“重”

其实,不仅鲁迅的一些文章有移出课本,而且现在语文书里面存留的鲁迅文章,依旧有人认为应该移出课本。甚至连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外界都有过“移出课本”的声音。

这是一个开放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我们的看法,展现我们的忧虑,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对于语文课本收录哪些文章也是。其实,对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删减更换,不是近段时间的专利,早在2007年,北京市在语文教科书改革时,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就被移出教材。

鲁迅确实深刻,但是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留在课本里面。就说说《药》这篇文章吧。里面“人血馒头”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很适合青少年去细致品味。

能够细致品出鲁迅《药》里“人血馒头”是在讽刺什么,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点难,即便老师告诉他们这馒头是在讽刺旧社会的“愚昧”,但是设身处地去思考一下,对于生长环境相对单纯的孩子们来说,“人血馒头”这种触目惊心的残忍可能更加吸引青少年的“眼球”。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还是需要谨慎一些,鲁迅类似《药》这样的文章还是“口味重”了。

3、移出部分文章,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鲁迅

鲁迅的文章虽然被陆陆续续移出了一些,但是时至今日,鲁迅依旧是语文教材里面的常客。《孔乙已》、《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等,依旧均匀分布在初中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各个学期。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依旧还在接受受鲁迅先生思想的熏陶,而鲁迅精神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我们国人的宝贵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