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张袄历史传承

如题所述


早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临清御河以北就已有皮业作坊数十家,形成了专事裘皮鞣制的“皮巷”和专事裘衣制作的“毛袄巷”两条以专业产品命名的街巷。清康熙年间,临清“发进寒羊毛三千斤入武备院”。清雍正年间,巡抚塞楞额将临清裘皮中的“大西皮”(西口滩羊皮)、“二西皮”(二毛羔皮)、和“珍珠隽毛皮”选为贡品,“晋京奉上,岁以为常”(见《临清州志》),可见当时临清皮毛行业之发达兴盛。



千张袄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起初,作坊所需滩羊皮购自千里之遥的甘肃、宁夏。工匠在缝制毛袄衣料时,将裁剪下的边角余料扔掉,便捡起来缝连成小片毛皮,制作皮帽、衣领、衣袖、毛坎肩,自己穿戴,不作为商品出售。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临清裘皮行业中少数作坊主凭借技术、资金的优势,在竞争中逐渐蚕食并吞并了势单力薄的小作坊,至清乾隆年间,近百家小作坊剩下不到50家,其中雇用几十名工人的大作坊有十余家。大作坊主年终时将裁制衣袄的下角碎皮分给工人,作为年终馈赠。雇工们为养家口,将下脚碎皮一条条、一溜溜千针万线缝缀成方子块,拿到下渡口碎皮方子市卖。后来人们又将方子搭配相连,剪裁成袄。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千张袄作为临清特有的民间工艺品,便在市场上出现了。此后作坊主见千张袄有利可图,便雇工,扩建作坊,派专人从顺德(今河北邢台)直至宁夏、甘肃专门收买碎皮。至清咸丰年间,专事生产千张袄的作坊已达30余家,直至本世纪初,千张袄一直是畅销不衰的名牌裘衣。30年代,战火频仍,作坊倒闭,工人失业,至1936年,临清仅存三家维持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千张袄生产才获新生。60年代,临清已有皮毛厂、福利皮毛厂、回民皮毛厂、毛毡厂四个生产厂家。1966年,千张袄产品达1.8万余件,经销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等9省市。1978年和1979年,临清千张袄两次荣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局名牌产品”称号。


扩展资料

词目:千张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