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学叫实验小学?

如题所述

实验学校顾名思义就是会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相比很多传统模式的学校,大多实验学校会在上课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尝试和改革。学校和老师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效果大多不错。

实验学校设立的本来之意,是为了设立教学改革窗口,负责探索、引领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不少地方设立了实验小学,但实验中学很少。到了恢复高考后的八十年代,国家、社会对教育愈发重视,设立实验学校的地区越来越多,实验中学也开始多了起来。

扩展资料

实验学校可以追溯到大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学校就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就需要足够的重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高水平人才至关重要。

这时候,中国学习苏联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十年一贯”的制度,所谓的十年一贯就是小学五年制,中学五年制,而施行这些制度的正是应时成立的实验学校,不过也有很多实验学校并没有实行这种制度,比如北京,只有两所学校实行这种制度。

但随着之后中苏关系恶化,当时秉持着“敌人赞成的,我们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赞成。”的原则,这种十年一贯的制度就被推翻了。不过实验学校还是保留下来了,之后的许多课程改革、师资改革等等,大部分也都是从实验学校开始看展的。

多数实验学校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设备也相对比较完善,很多教学理念都是比较先进的,所以实验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普通的学校要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8

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应该是沿袭历史因素的。

最早的实验学校似乎是原来北京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17年9月5日 正式开学。1931年7月1日,女师大与师范大学合并,正式成为师范大学附校"师大女附中"。1955年9月,由中央教育部直接管理,改名为"北京实验中学"。当时,郭沫若提校名,毛泽东,刘少奇等都很关注这所学校。取实验的名字,意义在于新中国新教育的探索。
有知友说是试验品,半成品。其实,这是中国文字的功力表现。在教育界,有个惯例,任何的放于学校操作的尝试性事务,绝对不叫试验,而叫实验。这个有本质的差别。区别在哪儿?下述文字取自于网络:
实验是对抽象的知识理论所做的现实操作,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
试验是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的操作,用来检测那里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它是就事论事的。
试验都是实验。但实验比试验的范围宽广。工厂的产品可以抽样检测,是试验。试验的结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因此不能试验所有的产品。
——这个你就懂了吧,为什么教育不用试验而用实验。
一部分的实验学校,特别是省会,重点城市的,冠上城市名称的,是这一类型的。

第二种: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特色产物。

此种通常的实验学校,基本都是民办,或者民办公助,不是亲的。办民办学校,生存的基础是生源。为了招生,招到好学生,在宣传中必须增信(是“增”啊,不是确信),起名字也是增信的技巧之一。有可能的话,一定会把学校与品牌建立联系,比如某某附中啊,某某中啊,或者各地的特牛的学校,甚至包括某大,某华这样的品牌。当然,这种几乎都是被品牌方允许的,毕竟也是一笔教育经费收入。但从实际上看,是不输出教师,不输出管理的。最多给点儿指导,是品牌输出,不是品质输出。故而,不能叫的太直接,又要显得名正言顺,就得在品牌下地点上增加个词儿,于是,实验,示范,基地,合作,之类之类的就出来了。
这种实验学校多数冠以品牌名称。但品牌实验学校,相当部分的也还算对得起这两个字,毕竟能叫这个牌子这俩字儿的学校的投资方都不是小鱼小虾,能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有银子。因此在师资上也不会很差,所以教学、管理上没把实验变成试验。此外,学校很关键的还是生源,好学生,好老师,好成绩的循环就是良性的循环,实现这个循环也需要靠品牌和实验撑腰。

参考资料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79250/answer/1227669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07
实验小学是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办学条件评估授予“实验”称号的学校,通常有省级实验小学、市级实验小学,还有些地方设置县级实验小学。换句话说,只要某个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达到设定的某个标准,即可授予“实验小学”称号。如江阴市所有小学都是江苏省省级实验小学,显然这些小学不能都是该市的重点学校。
第3个回答  2020-09-2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