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好动孩子,父母的三个要和三个不要!

如题所述

好动的孩子怎么教

父母的三个要和三个不要 很关键

好动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不断犯错,里也常常像在蒸桑拿。

他们从一开始对事物感到好奇、兴奋、开心,再到一不小心犯错变得惊吓、愧疚、害怕,一直到被责骂而感到难过、委屈生气,其实那样的结果也不是孩子所乐见的。

只要父母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让活力和好奇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好动的孩子的生活,一样可以很美好!

父母的三个别这样做

1.通过静态活动来矫正

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动来动去是因为定力不够只要多安排一点需要静心的活动,例如下棋、画画或珠算等方式来磨炼心性,天长日久,孩子就会逐渐变得稳定、成熟起来。殊不知,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念。

好动的孩子需要的正是释放旺盛的能量,强迫孩子从事安静的活动,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会让孩子积累更多的挫折感和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千万不要期待用静态活动的安排来改变孩子的特质。

2.放任孩子探索新环境好动的孩子通常对环境也会比较好奇,到了任何新环境,如果一开始就放任不管,任他自由探索,他会很容易不自觉地破坏环境、触犯规则、干扰别人,并使得他在后续融入新环境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父母最好提前和孩子说明在这个环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带孩子一起学习环境中的规范要求,并陪伴孩子一同进行一段时间的活动,在确认孩子熟悉环境、了解规范、清楚活动方式及安全事项之后,再让他自由探索。

3.惩罚孩子的补偿行为

即使事先做了规划,预想好可能的情况,和孩子做好约定、订好规则,也并不代表孩子就会百分之百地遵守。即便是大人都难免有疏漏,更何况是活动量大、自我控制还不成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太过兴奋而忘记原先和父母说好的约定,通常在犯错后才会想要通过做点什么来弥补过错,但这时父母可能会因为生气、烦躁、紧张而大声斥责孩子,结果把孩子渴望表现良好的动机和善意都给抹除了。

建议父母事先进行沙盘演练,提升自我觉察、安顿情绪的能力。当自己平静下来时,再带着孩子一起面对后果、承担责任。

父母的三个要做

1.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由于孩子的活动量较大,父母在为孩子安排生活作息时,要先顺应孩子的活动量需求,给动态型的活动尽量多分配一些时间,像游泳、骑自行车、去游乐场玩等,让孩子的活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孩子开始读小学之后,每天待在教室上课的时间比起幼儿阶段要增加许多,能自由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花很多精力控制自我,让自己待在教室里好好上课。放学回到家后,几乎已经没有精力好好控制自己了,再加上在学校期间活动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体能消耗不够,回到家中就更容易出现失控的行为。

所以,为了让孩子有充足的活动量和适当的放松空间,建议父母在孩子每天放学后,为他们安排适量的运动或户外活动,让孩子每天能有充分释放活力的时间。

2.要安排动静穿插的活动

除了适量活动以外,也要协助孩子发展必要的自制力。父母平时可以多和孩子玩控制身体的游戏,如木头人、老师说(听到“老师说”这三个字就要依照指令做动作,没有这三个字就不跟着指令做动作)等,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也可以和孩子创造一些小活动,让孩子逐渐养成动静自如的习惯。譬如说,坐公交车时可以和孩子玩“看,即比赛看谁可以最久不说话。不过,在谁最厉害”进行这个活动时,父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和孩子的互动上,虽然不说话,但是仍然要注视彼此。凡此种种,都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体能量的优势,把能量用在好的地方。当然也别忘了,在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时,也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不断给予孩子鼓励的话语。

关于如何安排动静穿插的活动和节奏,可以随着孩子的年龄进行调整。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需要较多准备适合安静情的外力协助,父母可以帮孩子决定、)的境的小活动。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就要让他有更6221店的自主权来选择、安排自己的活动,无论是看书、画,或者动手做小手工,只要是孩子自己决定的,到身体需要活动时,应该主动向父母表达出来。

3.要主动给孩子提供当小帮手的机会

平时多邀请孩子担任小帮手,比如帮忙跑腿拿东西、擦桌子等,让孩子通过帮忙做事来释放高活动量的需求。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一定要记得肯定他的表现、感谢他的帮忙,进而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请孩子做小帮手时,要注意任务必须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此外,也要记得将焦点放在孩子愿意帮忙的动力上,而非事情做得好不好的结果上。多跟孩子说:“有你和我一起做家务,省了不少时而不要说:间,而且轻松多了,妈妈好开心!“叫你帮个忙有那么困难吗? 怎么连这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