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词

如题所述

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专题

一 思想内容概述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 ③对山河沦落痛楚 ④同情人民的疾苦 ⑤反映战乱离散的痛苦
2.建功报国:①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建功立业的渴望 ③仕途失意的苦闷 ④报国无门的激愤 ⑤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②边关思乡 ③闺中怀人 ④思亲念友
4.长亭送别:①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5.感时伤逝:①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借古讽今的情怀 ③青春易逝的伤感
6.超尘脱俗:①厌离官场的洁身自好 ②寄情山水的悠闲自在 ③退隐田园的淡泊喜悦
二 考点解析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主要表现为: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
①理解作品的主旨。这种主旨可能是诗歌表达的某种感情,也可能是诗人要阐述的某种哲理,也可能是诗人关于社会、生活、生命的看法和感悟,这是诗歌内容的灵魂。
②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诗人自己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以诗歌为媒介,认识远离我们的古代社会,走进古人的生活。
③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作品格调的高雅与庸俗,作品情感是否健康,诗人思想的积极或消极等。
三 分类鉴赏
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艺术手法,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等。每一种类型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自有其特征和规律,能帮助我们鉴赏。
咏物诗鉴赏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咏物诗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鉴赏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褒贬)。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实例感知
1.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⑵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⑶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2.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⑴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正面描写)
⑵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⑶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纵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⑷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实战演练
1.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3.(2004北京卷)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4.(2007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⑴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⑵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大约出现于魏晋,到唐代已蔚然成风。这类作品往往从小景、小事、小物切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作睿智思考,或作出理性判断,或发出由衷慨叹,借以表达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等主题。一般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
一、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两种情况:
1.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西施》《西施滩》)
2.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二、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对汉文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李白的《越中览古》),或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三、实例感知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四、鉴赏方法及步骤
读怀古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
1.“看清”诗歌,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
2.弄清叙述的是哪一段历史,提到哪些历史人物,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什么典故。
3.想一想诗人流露了怎样的褒贬态度,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有无讽今之意。
4.品味技巧手法,表达方式上是描景,叙史事,抒情还是议论;表达技巧上是对比(今昔、盛衰)、烘托,还是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工于炼字、寄托、自况等。
右)。

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常识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山水等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终南捷径)
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这些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二、鉴赏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三、鉴赏方法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鉴赏示例一: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鉴赏示例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在画人的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神态安逸,闲情潇洒,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注意】有些山水诗,能从山水中读出诗人鲜明的形象来。而有些山水诗,“情”仅仅是因山水而触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并不在“情”与“山水”之中,鉴赏时切忌牵强附会,拔高主旨。
2.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一道光线,一块青苔,是画面的一个亮点,深深的密林是画面上的一片阴影),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诗中万籁俱寂的空山,转瞬即逝的夕照,孤寒清空的气氛,融入了王维这位参禅悟道的居士的一种凝神虚静的哲思。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鉴赏示例三: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一样。春山之中,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竞使山鸟惊觉起来,在山涧中发出喳喳的叫声。“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中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送别诗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思乡怀人诗鉴赏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一、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二、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三、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四、鉴赏举隅: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