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的实力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如题所述

人们一直以“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俗话来评价蜀国中后期人才的青黄不接,人才青黄不接是事实,但以廖化来作为谈资并不符合史实。
三国时期的廖化,能被后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完全是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也就是说廖化的个人能力很是一般(后来也有人把这句话作为对诸葛亮独断专行,造成蜀汉后继无人的一种指责)。不过,翻阅史料和小说后会发现:这个廖化其实挺不简单的,值得好好介绍一下。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和小说里廖化的了解,来看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到底对不对。

  廖化(?—公元264年),襄阳人,字元俭,本名淳,早年投靠刘备,曾经在关羽的手下作过主簿,一直跟随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被杀后,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东吴。后来,廖化做出了一个同关羽一样千里走单骑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于刘备,一心重回刘备身边,想出了诈死的计策,居然还计谋得逞,并骗过了所有的人,带上自己的母亲躲开吴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赶往益州,终于在秭归遇上了东征伐吴的先主刘备。刘备见到廖化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
  以上的记载见陈寿的《三国志 廖化传》。虽然非常的简略,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得出一个这样的印象:首先,廖化是一个文职官员出身,主簿这个职务,是专门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的官员,是州的属吏,高于功曹书佐,而低于别驾。在当时人才济济的荆州能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赏识担任主簿这个职位,应该说是要具备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凤雏”庞统,在刚刚投靠刘备的时候,也只是个县令,经诸葛亮大力推荐后,才做了从事。这个从事的职务,比主簿也就高一级。);廖化的投降,应该是迫不得已,从史书上看,似乎与自己母亲的安危有关;另外,所做的千里走单骑的精彩故事,比关羽的难度更大:关羽是得到了曹操的关照,一路顺风顺水、大摇大摆回到刘备的身边,而廖化则是“昼夜西行”,还带着自己的母亲,风险可想而知。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被后人称之为“忠、义”,廖化的千里走单骑则是 “忠、义、孝”,有过之而无不及,境界超过了关羽,那个一听说母亲被抓就马上被主而去并且快快乐乐的在曹魏做上高官的徐庶,和廖化比起来更是连提鞋都不配。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容易所疏忽:关羽兵败的时间是公元219年,而刘备伐吴到达秭归则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在这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廖化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其忠义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难怪刘备见到廖化喜出望外,给了廖化个宜都太守做。
  至于廖化在蜀汉政权建立后的表现,因为散见于陈寿的《三国志》中,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来逐步进行了解。
  公元221年廖化回到刘备身边以后,正值刘备东征,刘备从巫峡、建平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同时任命将军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先锋,辅匡、赵融、廖化、傅彤等各为别督,并先遣吴班率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向以陆逊为首的东吴军队挑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打败蜀军。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不见廖化表现的记载,从刘备任命廖化别督这一武官职务来看,廖化在军事方面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潜质和能力的(见《三国志 陆逊传》)。
  公元223年,诸葛亮开建府署任命蒋琬为东曹掾。举荐茂才的时候,蒋琬一再谦让,并向诸葛亮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化等人(见《三国志 蒋琬传》)。这时候廖化的职务是参军(见《三国志 廖化传》),同诸葛亮的心腹爱将马谡等同。参军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属于幕僚性质,参与军事行动的组织和策划。从这两段记载看,诸葛亮对廖化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对廖化的评价也是不错的。
  《三国志 廖化传》中说廖化“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虽然因为交代没有具体的时间。但我们也可以从其它的史料中寻找到一些线索。
  据《三国志 郭淮传》记载:公元249年,魏将郭淮率兵攻打驻扎在成重山的廖化,结果大败姜维、廖化的部队。此时的廖化官居阴平太守。但在这之前,廖化还是打了个胜仗的。魏将王赟、游奕就被廖化杀的大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廖化还是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和作战才能的。
  据《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等分兵进攻蜀国,当时蜀汉的主力部队及大部分将领都远在沓中,后主刘禅派张翼、廖化等抵御。结果防御失败,蜀国同年灭亡。这时候的廖化已经是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之类的职务也应该在这段时间。从廖化的官职升迁和史料记载的事件看,廖化在蜀汉后期也是得到后主刘禅的赏识的,官职比诸葛亮时代还要高。
  公元264年,蜀国亡国后,廖化在被迁往洛阳的途中病故。
  以上就是史料中对廖化的记载。从中我们看不出廖化有什么能力不足之处。陈寿的《三国志 廖化传》对廖化的评价是:果断刚烈。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最后灭亡的见证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抗敌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个人才。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形象比史料记载的要丰满一些。廖化在第二十七回一出场,就帮了关羽一个大忙:杀了同伴杜远,救了刘备的二位夫人。后来又在刘备入川前夕率军投靠。关羽进攻曹操、威镇华夏之时,廖化随之冲锋陷阵;关羽被围,廖化又是自告奋勇前往上庸求救;刘封、孟达拒不派兵,廖化当即“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义胆,跃然纸上;后主登位以后,廖化一直随诸葛亮出现在北伐的第一线,真可谓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还差一点杀掉了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廖化又同姜唯一起为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而继续征战在疆场上;蜀汉灭亡后,“。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罗贯中特别在此处加上了“忧死”二字,足见对廖化的赞赏。从小说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贬低廖化的描述。
  从史料、小说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够的地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之前我们在史料介绍时说到:廖化后来被后主先后任命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的高位。因此,有评论认为:廖化如此深受重用,必定是功勋卓著。但问题偏偏出在这里。因为忽略了一点:此时的廖化却已是年事已高、风烛残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又恰恰与此有关。
  《三国志 宗预传》中提到:诸葛瞻刚刚掌管朝中大事的时候,廖化曾经想和宗预一起到诸葛瞻家去拜访,宗预说:“你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凑这个热闹干什么?”这个时间根据《三国志 诸葛瞻传》记载,大概在公元261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公元249年的那场战斗中,廖化都差不多六十岁左右,已经是高龄了。之后所授予的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等职务有敬老之嫌。并不能说明其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因为有多大的功勋而得到提拔。可能也就是《三国志 诸葛瞻传》的这段记载,被后人利用,从而创造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但意思已经完全变了。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廖化很厉害!可蜀汉后期,廖化已经老了,蜀国的后辈将领都不行,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只能用老将廖化为先锋

廖化字元俭,先为黄巾贼,后从关羽,羽死后从东吴逃回蜀汉,跟随孔明、姜维参加各大小战役,数有战功,蜀汉降魏后死于洛阳。
廖化一生几乎贯穿整个三国的黄金时代(真是让人羡慕)。在这种人才辈出的环境中,廖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气馁,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最终由一个无名小将升至车骑将军,最后做到北伐先锋。
我相信廖化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坚强而积极向上的人,他虽然没有万人敌的本领,也没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头脑,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并未留下什么特别杰出的记录,但他竭尽他的能力做好自已的每一件事,他有着理智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蜀汉后期他的军事经验是无人能及的,陈寿评价他“以果烈称”,一生转战各地,他的功绩并不比蒋琬费伟低。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称得上是蜀汉真正的忠臣。
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学习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9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真是平庸之辈吗

第3个回答  2019-10-07
廖化属于蜀国的中层将领,五虎上将不复存在,逼迫廖化成为顶梁柱,可是水平限制,无复当年蜀国风采,所以才有“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之说。形容蜀国人才凋零,后续乏力。
第4个回答  2019-10-07
廖化作为将领还是不错的,不过担任先锋,以他当时的年龄和能力来说就有些难以承担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