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自然科普类的社会大课堂资源

如题所述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搞好小学科学课教学可有效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弥补单一学科培养目标的不足。因此,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简陋、没有实验室,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挖掘自然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知识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例如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内容调整到百花争艳的夏季,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时,可以预先让学生亲自观察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熟悉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的事。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知识。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有了一定的教学实验仪器,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为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在实验室和仪器室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
  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在教学《岩石的组成》等课文时,让学生到河滩中捡鹅卵石、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这些让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自制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形象化、趣味化的优化运行。
  三、巧妙替换材料
  饲养蚕宝宝是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但我们这里没有人养蚕,对于蚕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较难开展的,但总不能不开展啊,我思考着能否寻找到一种当地常见的能替换蚕的小昆虫,同样能达到饲养蚕宝宝的教学目的呢?无意中我发现一片树叶上爬着一条大青虫,这时我想起了平时到菜地摘菜时,爬在菜叶上的一条条胖乎乎的菜青虫,它和蚕的外形很相似,同属节肢动物,而且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很容易养活,用饲养菜青虫的活动替代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应该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和同学们就一起饲养起菜青虫来了,我们养的菜青虫可壮了,同学们可喜欢它们了,我们都乐在饲养菜青虫中了。可见机动灵活地处理现有资源,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可使我们在教学上少走弯路,还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