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中,如何证明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 ,成本最小化均衡条件的一致性?

如题所述

1、既定成本的产量最大化的最优条件: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价格比例反映了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所以,只要两者不相等,厂商总可以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组合的重新选择,使总产量得到增加。

在生产均衡点有:

MRTSLK=w/r。

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这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所以,上式可以写为:

MRTSLK=MPL/MPK=w/r,进一步可以有:

MPL/w=MPK/r。

它表示:厂商可以通过多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2、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的最优条件:为了实现既定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张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这就是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该原则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生产最大产量的两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是相同的。当生产者的产量目标既定时,生产者可以通过寻找与该等产量线相切的等成本线,确定切点,就可以确定既定产量目标下,能够带来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扩展: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可以是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也可以是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这两种情况的要素组合点都表现在图形上,都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当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种要素价格之比时,或者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它的价格之比相等时,厂商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成本组合。同时也说明边际产量之比时对两种要素的技术评价,而要素价格之比则是对它们的经济评价把每一个不同产量下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成本组合的点相连而得到的曲线叫做厂商的生产扩张线。生产扩表示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对应于每个可能的产出量的要素最优成本组合的轨迹。

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6
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证明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一致性。
利群最大化指的是: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利润最大化就是厂商使用各种销售手段将利润达到最大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
产量最大化:字面意思就是厂商想要达到最大的产量,用以赚取最大的利润,如果产量达不到最大,即说明工厂的生产能力还没有达到最大,或者说还有剩余,没有能够以最大的生产能力去生产产品,只有达到最大的产量才能达成最大的利润,才能不浪费生产资本。
成本最小化:在生产者理论中特指在生产要素价格给定时,选择最优的要素组合使生产给定产量的成本最小。只有在生产中达到最小的成本才能达到最大的利润度。
这三者都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营收,所以说它们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三个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变化都会促使另外两个相应变化,例如当产量最大化,利润自然而然的增加,相对成本就会降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即是车间每天都在运行,成本即是一天的电费,但是加工多少产品则是由产量决定的)。涉及到所谓既定成本的产量最大化的最优条件就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实际上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相互的替代中的比率。另外,要素的价格比例实际上反映了其中两要素在购买过程中的相互替代比率。所以,只要两者不相等,实际上厂商们总是可以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各个要素组合的打乱重新选择,使总的生产产量得到大大的增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