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祖宗十八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如题所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家庭里尊从祖上,社会上尊敬长辈。

祖宗十八代这个词,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就算没说过,肯定也都听过。那么祖宗十八代到底是哪些人呢?今天我们来科普一下。



其实所谓的祖宗十八代,是指上下九代的祖宗成员。


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

高祖:曾祖的父亲。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祖父:父亲的父亲。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

祖母:父亲的母亲。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称人祖母曰“尊祖母”。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


例如:宋孝宗赵昚的父亲为赵子偁,祖父是赵令譮,曾祖是赵世将,高祖是赵从郁,天祖是赵惟宪,烈祖是赵德芳,太祖是宋太祖赵匡胤,远祖是宋宣祖赵弘殷,鼻祖是宋翼祖赵敬。


上九代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自己,简称“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下九代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


为了便于记忆,从上而下,有人编了个五言口诀,且叫《称谓歌》: 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已。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止。


例如:宋翼祖赵敬的子是宋宣祖赵弘殷,孙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孙是赵德芳,玄孙是赵惟宪,来孙是赵从郁,晜孙是赵世将,仍孙是赵令譮,云孙是赵子偁,耳孙是宋孝宗赵昚


那么,古人规定这些称谓又是有何深意呢?


鼻祖,指姓的始祖。古人认为:“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在这里,“鼻”实指“第一”、“首创者”,即“无中生有”。后来引申为各种文化流派、行业、手技、事业的创始人都称为“鼻祖”。


远祖,指很遥远的祖宗。与自己相隔很远很远,知道的信息很少很少,故称悠远之祖为远祖。


太祖,指相隔太远的祖宗。太,古时与“大”相通,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太祖是指过于遥远的祖宗。


烈祖,指列传之祖。烈,古通“列”,列举、列位。是指依序往下排列的祖宗比太祖又要近一些了。


天祖,指比较远的祖宗。天的本义为“头”,头部是在身体之上的,天也是在地之上的,所以天祖就是指比较往上、比较靠前的祖宗。


高祖,指隔了一段距离(代数)的祖宗。高,本义指楼台的高大形状。楼台比平地高,但不是很高。故古人规定在列祖列宗中,以一定的、相隔不是太远的祖宗为高祖。


曾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祖宗。曾,古同“增”,指增加,在“祖”之上增加一代。就是“增(曾)祖”了。曾,古又同“层”,指重叠。“祖”上再加一层,便是“重祖”,即曾祖了。


祖,指与自己中间隔一代的祖宗。祖字由“示”“且”二部分组成,“示”指“先人”,“且”本形为“男根”,本义为“生育”,引申义为“增加人口”、“增加帮手”、“增加力量”,一般用为“加力”“给力”。“示”与“且”联合起来表示“给我们子孙力量的先人”。给子孙力量的主要表现就是:给子孙以众多的堂兄弟或族人。一旦有事,这些亲戚就会看在同祖同宗的份上伸出援手。同一个祖宗的堂兄弟姐妹就多了,是有“援手”力量的。


考,指父亲。考的本义为“老”,指年纪大的老人。在甲骨文、金文中,考字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引申为专指父亲,后多指已去世的父亲:先考,如丧考妣。


己,指自己、本人。己在甲骨文中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本义:是指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借“缠束”之义,谓约束己身而为“己”。


子,指儿子,自己下一代,湘方言叫“崽”。子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本义指婴儿。又,子是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喻意子孙有条不紊、层出不穷地繁衍下去。所以古人把“子”作为自己的下一代排列。


孙,指儿子的儿子。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其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曾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孙子。曾,古同“增”,“曾孙”就是指在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代,谓之“增(曾)孙”。


玄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三代的孙子。玄字的本意是搓线、编草绳,最后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基于这个本意,玄字衍生出二层意思:一是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无穷变化。二是很远,看不到结果。所以古人用玄来指代第三代孙的称谓,喻意是永无穷尽。


来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四代的孙子。古人的寿命不是很长,七十岁就是“古来稀”了。所以第四代孙往往自己亲眼看不到,属于“未来之孙”了。


晜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五代的孙子。晜(kūn音昆)古代同“昆”,现在通作昆。《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又,来孙之子为晜孙。注:晜,后也。”


仍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六代的孙子。“仍”有因袭、沿袭之意,仍孙是指沿袭、一脉相承下来的孙辈之意。


云孙,指与自己中间隔七代的孙子。云,指云朵、云雾,云雾在天空中很飘渺。云孙就是借云雾的形态,说到了第七代孙已经感到很飘渺、很遥远了。


耳孙,指与自己中间隔八代的孙子。这个第八以后的孙子比云孙更遥远,远到只能有所耳闻了。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常说的“九族”称谓是比较统一的,即“高、曾、祖、考、己、子、孙、曾、玄”。至于“祖宗十八代”的称谓,各个时代却略有不同,到了东汉的《尔雅·释亲》中才基本定型。

自己,简称“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


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直系亲属称谓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亲属称谓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伯父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父: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这些称谓存在的意义在于,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所以族系渊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一般家谱中记载了很多先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这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包括自己在内的上边九代,和自己的下边九代,总共加起来祖宗十八代。问候他人的祖宗十八代,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21-02-25
这指的是: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第3个回答  2021-02-23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分别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