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最后一段提出学习应该采取了什么方法和态度?

如题所述

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劝学》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