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受限于落后的技术条件以及科学水平,医学的发展较为缓慢。而且成为大夫也并不像中举那样,能够光耀门楣,平步青云,所以学医的人并不多。古代很多人没有机会看病因为可能方圆几十上百里都没有可靠的大夫。又或者是没有钱看病,因为很多药材的价格特别昂贵,所以穷人们根本病不起。在以前那种知识不共享的时代,医术的传承更是尤为艰难,如果哪里能有一个靠谱的大夫的话立马就会被百姓们奉为神医。但其实有一个地方,聚集了许多技术精湛,而且富有经验的大夫们,那就是皇宫之中的太医院。
可是太医不好当,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宫这种复杂的地方工作,除了太医本身的技术一定要好不能出错以外,宫中的规矩也是极其森严的。要是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管得罪的是皇帝还是其他有身份的人,都很可能换来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在古代有一种说法: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意思其实就是说,在太医院的工作无论是风险还是技术难度或者重要性,都与翰林院的刀笔手们差不多。太医院将太医从九品到六品都划分好了等级,不同等级的太医负责给不同身份的人看病,能够给皇帝或者受宠的妃子看病的肯定是太医中最强的那几个。
而其中,尤其以皇后和妃子们的病最不好看。首先给这些人看病就必须跪着,十分不利于诊断,而更重要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大家知道中国的医术分为望闻问切四步,这些都是要求医者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但事实上太医们根本就不能对妃子等皇宫女眷们有任何近距离的接触。电视剧中太医与妃子单独相处,叙旧,甚至更亲密行为的场面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是病始终还是要治的,太医们就用一种悬丝诊脉的方法来进行远距离的无接触诊断。大家在一些影视剧中可能也见过,就是由宫女太监们取一根红线,一头绑在娘娘妃子们的手上,一头穿过遮挡用的帘子,由太医拿在手中,来感知细微的震动进行诊断。
我们不禁会感慨于那个时期太医们的技术之高超,能利用这种近乎于神技的方式看病。但真相却并不是这样,没有人有这种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能力。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是太医们自己心照不宣的一种掩饰的手段。而他们真正获取患者信息,然后进行诊断的方法和途径其实非常简单。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机灵的太医们往往会用钱来买通娘娘或者妃子们身旁的宫女和太监,让他们代为观察患者平时的表现。这些整日里伺候着主子的下人们,会把他们记录下的所有信息都提供给太医们,然后太医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果,然后对症下药。所以所谓的悬丝诊脉其实只是走个过场,是用来掩人耳目的手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