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批评豆瓣恶评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对此你怎么看?

进入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诸如豆瓣、猫眼等一批网站密切对接观众、为观众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观影指导和购票服务,在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今年岁末贺岁档市场到来之后,豆瓣、猫眼对于3部主打档期新片的评分,则令人大跌眼镜。在这些低评分的引导下,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

作为国家喉舌的央媒,竟然为了给几部烂片背书,怒撕影评人以及专业电影评分平台,真乃千古奇闻。权力的爪牙,竟然伸到电影圈,这也伸的太长了吧。

但是这次在影评人和央媒之间。这次我挺影评人,影评人该有的言论自由必须得到保障。之前一时头脑发热,也是为了验证影评人的说法是否属实,专门去看了张艺谋的新片《长城》。看完才发现,影评人果不欺我,《长城》这部片子除了画面一无是处,倒也不能说心疼那几张电影票钱,毕竟心里已经有准备看一部烂片了。

2016年可谓是烂片云集,这其实也在预料之中,随着资本的介入,电影正在成为一种快消品,电影不再和艺术挂钩,而是牢牢被资本挟持。随之而来的电影质量的下滑也很正常,但是如今年这般,大投资大制作的结果却是大烂片,并且能够烂到如此地步,也是创下了世界电影史的记录了。

这一年里上映的烂片数不胜数,小制作不知名导演的小烂片就不说了,大家十有八九也没看没听说过。就说说今年的那些“大片”。像《三人行》、《大话西游3》、《爵迹》、《封神传奇》、《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类的影片,大家也没什么期待,还没上映就已经知道这电影会有多烂了。也有不信邪的观众非要去看一遍,结果看完之后也有些指责影评人的,因为影评人骂的不够狠,分给的不够低。

还好,年底的11月档和贺岁档,还有两部大导演的作品,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张艺谋的《长城》,本以为已经是2016年,最后两部值得期待的国产电影了。结果倒好,两位国际名导给广大的观众上了一课,原来不只是不知名导演会拍烂片,大导演拍烂片,也是不遑多让。

先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热度不减,冯小刚利用各种机会来保持话题度,自称题材敏感,炒作范冰冰离场事件撕逼华中师范,甚至连武汉都一起撕。电影上映才一天,又去撕逼万达,嫌排片少。结果被王家大少怼的灰头土脸。见过作的,可真没见过这么往死了作的,结果就是很多观众因为反感冯小刚,而拒绝为其电影买单,直接不去看这部电影,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本身,从里到外都是失败的。外在来说,一方面,影片的圆形构图,除了标新立异之外我没有任何用处,观众买的全价票,却只能看到一半的篇幅,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观感真的相当相当的差。另一方面,冯小刚的旁白太多了点,本来剧情很多应该用也可以用镜头来交代,结果都换成了导演苍白的声音,导演好像是忘了,这是电影,不是广播剧。


内在来说,影片最大的失误就是选择了范冰冰这样一位女主角。冰冰真的不适合演一个农妇。这和巩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那部电影中,巩俐是真的彻彻底底的放弃了形象,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给人的感觉也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村妇女。可范冰冰,演的还是她自己,我没有看到任何李雪莲的影子。

此外电影故事情节极其的不合理。全篇讲的就是一个法盲妇女闹访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闹访的农村泼妇,竟然能够将这件事闹到中央,最后出来一位青天大老爷,竟然把一干没有答应泼妇无理要求的基层官员都撤职了,他们招谁惹谁了啊?而最后女主的上访原因,“假离婚”甚至都无关紧要了。这在逗我们玩么?

好吧,期待冯小刚的电影的群众(包括我本人)就像一个傻瓜,早就忘了当年的《夜宴》、《私人订制》有多烂了。可是还好,还有被水军封为“国师”张艺谋呢,张大导演的《长城》,带着中外合拍片的光环强势来袭,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虽然有国际巨星马特·土豆·达蒙加盟。但也不能掩盖其单调无聊乏味的剧情。这部电影最大的的一问题,就是剧情的合理性。这电影里的长城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长城,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而整个故事太简单,貌似和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完全是好莱坞流水线的产品。

而演员的选择上,更是硬伤,女主角景甜就不用说了,选择景甜对于任何电影都是灾难。估计随便找一个圈内的女演员都要比选择景甜好得多。用网友评价来说,如果马特达蒙的演技是五分的话,景甜的演技只有一分。男女主之间的差异太大了。至于小皇帝王俊凯这种明星龙套,纯属多余。

也难怪会有影评人会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张艺谋已死”。然而,张大导演并不觉得自己的电影差到哪里,反而是给了那个影评人发去了“警告函”,就连央媒都站出来,怒斥那个直言的影评人,牛X,不愧是“国师”。更牛的是,就连央视都来跪舔,专访张艺谋,为电影做宣传。去我估计现在那个影评人现在只敢说一个字,“服”。不服不行啊,胳膊都拧不过大腿,更别说他一个小汗毛了。

虽然影评人那边已经怂了,但是央媒还不准备就此收手。今天更是将战火烧到了所有影评人以及豆瓣、猫眼等平台的身上,指责是其恶评差评毁掉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不过这次央媒给出的例子,是有年度最烂电影之称的《摆渡人》。对于这部片子我还没看,也懒得去看,所以不想说太多,但看过的朋友都觉的他们欠郭敬明一个道歉。


今年电影市场的确疲软,2016年全年票房预计只有450亿,仅仅比2015年全年票房高了10亿元。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对于2016年票房的预测可是600亿。但是在广大观众看来,好像并不能怪到影评人的头上,一众巨烂的国产片,凭什么还要高票房?

不过,从导演出片方的角度的话,也的确是怪影评人。毕竟电影不论好坏,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你是觉得好,还是觉得烂,也就看一次。网上经常有人说,“某某电影我看了十遍八遍”之类的,这都是奇葩,少之又少。或许你觉得好看,会给朋友分享,你觉得很烂,会建议朋友不去看。

但作为个人,即使是现在这种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所能影响的也只有几个人。而影评人的影响力无疑要大得多,一篇影评轻轻松松几十万的阅读量。说影评人能够“一言决生死”,可能有点夸大,但也不会夸大太多。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好,影评人客观的评价电影是其职责所在,我们看影评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这个电影值不值得看。

观众去看电影的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好不好看,值不值得花这个钱。而影评人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影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真实。假设影评人拿钱说话不负责任地夸奖一部烂片,或者恶意指责,只会让影评人失去其应有的公信力,这是在砸他自己的饭碗。至于什么中国电影发展,电影创造环境,对不起,作为观众,我们不关心。


电影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媒体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其周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尤其是资本介入电影市场后,这个圈子已经越来越混乱了。质量内容,早已无人关注,这个产业里所有人早已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就连冯小刚张艺谋这种大牌导演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和观众,和影评人毫无关系。影评人只需要根据其专业知识,结合电影的剧情人物刻画剧情等多方面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而观众去影院看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贡献票房,只是为了看一部质量上说得过去的电影而已。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8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悲哀的现象,确实很多中国的观众就是爱看网友、影评人的评论,而这些评论甚至能左右中国观众是不是去看这部电影。有时候骂声高涨的话,中国观众也会跟着一起骂!所以说,有时候这些观众对电影来说,也是一种毒!


我记得当年《大鱼海棠》出来的时候,网上很多人也是在吐槽,然而我也看到我身边的一些人说到:“听说《大鱼海棠》不怎么样,本来想去看的,算了不看了,去看《xxx》吧!”瞬间觉得无语。在心里也哀叹,我们老说中国应该做好电影好动画,也老吹什么中国动画崛起那些鬼话,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自己根本就不给我们的电影和动画机会,那谈何崛起啊!不要给你踩一脚就不错了!

我自己去看了《大鱼海棠》之后,确实觉得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中国的动画导演在讲故事上面,跟国外的相比还是很欠缺的。特别是《大鱼海棠》的导演其实经验并不丰富,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但是我觉得总体还是应该鼓励的!可是大家就是抓着不好的地方拼命批!就像最近的《长城》也是一样的道理,张艺谋的这个想法我觉得首先就是一个中国电影圈的创举了,先不管其他什么深邃的东西,反正一个守卫长城的士兵将领的故事,我们是看到了,而且整个过程酣畅淋漓。


希望大家不要太轻信那些所谓的电影评分吧,电影不是单一的面,别人看到了什么不等于你看到的东西,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不要道听途说。不管怎么说,看完了整场电影,你才有资格对电影评头论足。

第2个回答  2016-12-28
个人 认为,国产影片不受好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 ,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些乐趣,生活就需要一些创意,同样我们的电影行业也需要一些创意,对于国产电影抄袭成风的现象,人们可以说是忍无可忍,大部分人现在看国产电影都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在看国产电影,首先就看有没有抄袭,这也说明了我们大部分人对国产电影的信心不足所导致的。观众都不是傻子,如果想用抄袭的影片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那就是大错特错。

二是,观众不爱看国产片,跟豆瓣恶评引导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是在无事生非,强词夺理。就我个人来说,看电影之前从来不去看豆瓣的评论,我有我自己的选择。电影虽然是一种文化作品,它其实也是一种商品 ,就打个很简单的比方,观众需要一个苹果,你给了观众一个梨,这是因为不懂观众的需求,还是因为在敷衍观众?不受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认为这不是电影制片方的错 ,这说明了我们国家对电影市场的审核把控太严格了不够灵活,电影市场没有了自由,不是观众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 ,而是,国家广电部让你看什么你就能看什么,国家广电部允许的影片又恰恰不是观众所需求的。可能有人说,我想看点小黄片,广电部能允许吗?我想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对于一些电影电视的删减政策应该是可以适当放宽的。常常看到有人在网络上找某某电影未删减版,某某电视未删减版,这也充分的说明了观众对广电部删减的做法非常不满,这也导致了部分观众不爱看国产的电影。

没有自由,就会有抗争 ,观众拒看国产影片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归结到底,广电部对电影的审核制度和审核标准有待改善。治病得治本,而不是通过搞一些什么国产电影保护月来恶心观众 ,这样适得其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2-28

拍的本来就不好,连批评也不让批评了,

就好比,做的一直都是屎,但是偶尔能做出来一两顿夹生饭。我们闻到隔壁家饭的味道,去隔壁蹭吃了,你却不干了,非得逼着我们吃屎。

《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这两部主旋律电影,

豆瓣的评分也都是好评啊,观众是能分出来到底是屎,还是饭的。

以前没吃过饭,一直吃的屎 ,把屎当成饭,因为我们不知道饭的味道。后来我们在隔壁家蹭饭,知道了饭的滋味,我们不愿意再去吃屎,自己家里也做出来饭了,哪怕调料不齐全,盐放的有点多,还有些夹生,但是,没有嫌弃啊,还是会吃的很香的。可是,现在摆在面前的明明就是屎,你逼着我吃下去,还必须吃干净,还不能说不好吃,吃完还必须给好评。隔壁家的有饭我为什么不吃?


现在狠批我们不爱国产电影,当年把我们和国外的小孩子比的时候,把我批评的一无是处,作为“垮掉的一代”,国家、民族是吃枣药丸的,被诅咒着长大,现在也没危害国家、危害社会,恰恰相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大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还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这个时候就成哑巴了。


点名批评豆瓣,我现在已经养成了去电影看电影之前,先打开豆瓣查一查评分,一目了然的就知道到底是屎,还是饭,还是夹生饭。自从知道了饭的味道,我宁可饿着也不愿意再去吃屎了,也省下了大巴大巴买屎的钱。


嗯哼?自己体会吧

第4个回答  2017-01-08

【人民日报批评豆瓣: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之后,《中国电影报》就此发布了“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并放大问题,改标题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题主的这个问题,估计题主自己都有明确的答案了吧。

豆瓣等网站对电影的评分是来自于用户的UGC数据的整合,当代表我大中华十几亿人的人民日报说豆瓣恶意评价的时候,我就笑了,到底是豆瓣代表用户还是我人民日报代表。当人民日报抓着豆瓣上部分国产片评分差的时候,却忘了,到底是这些国产电影不行呢还是豆瓣恶意。电影是娱乐,当从大家日益饱满的精神世界来说,它更应该是艺术的有型有声的渲染方式。当国产片在世界群众中成为奇葩:烂片走出10亿票房,好片却成为院线抵制时,全国人民都低头了。

豆瓣的崛起不是偶然,从我这个吃瓜群众的眼光来看。记得之前所有的影评除了百度就是杂志,看到的都是已经大量清洗和修改的评价,本着对权威的信任,去影院去下载去观看,完了以后各种骂娘,最后还是只能无奈的看着官方说这些片如何好如何好,唯有和私下和朋友说千万别看。而豆瓣正式基于这种情形产生的,开放的评价体系,评论说法给了大家一个很友好的窗口,让大家能够自由的对所有的内容进行评论和解读,并得到一线用户的正确评价。大家的看与不看就看大家的评论和说法,看大家信与不信。

“一个馒头的血案”的《无极》、除了炫富就炫富的《小时代》,看完以后都不知道讲什么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真心的,还是自己好好反思反思吧,我亲爱的国产电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