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的吸收与跃变

如题所述

X射线通过物质与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光电效应,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使X射线强度随物质层的厚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对于单能量X射线来讲,通过均匀物质层时X射线强度随吸收物质的厚度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d为吸收物质层的厚度,以cm为单位;μ为吸收系数,表示X射线通过1 cm厚度物质被吸收的几率,单位为cm-1;I为X射线经过d厚度物质层后剩余的X射线计数率。

X射线通过物质层,其强度衰减为入射X射线计数率一半时的物质层厚度叫半吸收厚度。即I=I0/2时,由(10-1-19)式可得半吸收厚度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表10-1-2为几种能量的X射线在若干物质中的半吸收厚度。

表10-1-2 半吸收厚度值

公式(10-1-19)也可以改写成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ρ为吸收物质的密度,g·cm-3;μm=μ/ρ叫质量吸收系数,cm2·g-1;dm=ρ·d叫面密度,g·cm-2

在X射线吸收系数中,还常用到原子吸收系数(μa),它表示单位面积上每个原子对光子的吸收几率,也叫原子吸收截面,具有面积量纲。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N=为单位体积吸收物质中的原子数,其中A为相对原子质量,N0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0 =6.023×1023 )。

X射线在物质中衰减是由吸收和散射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总吸收系数等于光电吸收系数,相干散射(σcoh)和非相干(σin)散射系数之和: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或者: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多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化合物或混合溶液的总有效质量吸收系数,可用下列方法求得: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CA、CB、CC…分别为混合物中A、B、C…各元素的质量浓度;(μ/ρ)A、(μ/ρ)B、(μ/ρ)C…分别为A、B、C等各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Ci和(μ/ρ)i分别为第i元素的质量浓度和质量吸收系数。

如果在单一成分脉石中只有一个质量浓度为CA的待分析元素A,则有(10-1-22)式的一个特殊形式,总质量吸收系数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以上讨论的只是对单能X射线才是正确的。如果入射到混合物上的是多能量X射线,实验证明,可以对多能量X射线求取一个有效能量(波长λP)。于是,在计算质量吸收系数时,可以当作单能进行处理。

实验证明,每个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为X射线光子能量(或波长)的函数,其图形称为X射线吸收谱,如铅(Z=82)、锡(Z=50)、铜(Z=29)和硅(Z=14)的吸收谱示于图10-1-9。在图中同时给出了光电吸收截面(τm)。相干散射截面(σcoh)和非相干散射截面(σin)曲线。三者之和为X射线的吸收光谱。但是,在图中清楚地表明,总的吸收曲线和光电吸收曲线几乎是一致的,只是在比较高能量时才明显地分开。

吸收曲线(图10-1-9)的另一个特点是在 K、L、L、L和 M、M、M、M、M处出现吸收截面的跃变,称为吸收限或临界能量(临界波长)。它表示逐出原子某壳层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即等于公式(10-1-3)所示的电子结合能。因此,每个原子壳层有一个K层吸收限(Kab);三个L层吸收限(LⅠab,LⅡab,LⅢab),五个M层吸收限(MⅠab、MⅡab、…Mvab)等。在这些吸收限跃变中最突出的跃变差大的是Kab,即近核的K层临界吸收能量最大,依次向外是EKab >ELab >EMab >……例如,铅的EKab =88.00 keV;ELⅢab =13.04 keV;EMⅤab =2.484 keV。

图10-1-9 质量吸收系数与X射线能量关系

吸收限跃变两侧吸收系数之比称为吸收跃变比。因为研究的是每个原子的吸收限跃变,所以吸收系数用原子吸收系数表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Nd=ρ·N0/A(N0为阿伏加德罗常数,ρ为密度,A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吸收限跃变比: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为吸收限高能边的原子吸收系数;为吸收限低能边的原子吸收系数。1)吸收跃变比与原子序数有关,随Z增大,跃变比γi逐渐减小。对于Kx射线:造岩元素Si(Z=14)的γK=11.89;Ca(Z=20)的γK=9.11;而Sn(Z=50)的γK=6.47,Au(Z=79)的γK=4.92。

2)原子的K壳层电子吸收截面和整个原子吸收截面之比等于(1-1/γK)。根据计算该值在80%~92%,即激发光子能量大于元素K吸收限能量时,则K电子的吸收截面占整个原子吸收截面的80%~92%,说明产生Kx射线的几率最大。

3)在多成分样品中某一元素的吸收限(K,L)处高低吸收系数差值与元素含量成正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