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如题所述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如下:

子时,23:00到01:00,又称夜半。子为鼠,阳气初生而好动。

丑时,1:00到3:00,又称鸡鸣,公鸡会发出第一次啼叫。

寅时,3:00到05:00,又称平旦。寅为虎,相传老虎在这个时候最活跃。

卯时,5:00到7:00,又称日出。这个时候太阳出地平线,在东边照耀大地。

辰时,7:00到9:00,又称食时,这个不难理解。

巳时,9:00到11:00,又称隅中,传言蛇会在此时爬出洞晒太阳。

午时,11:00到13:00,又称日中。太阳升到了中空,是一天中日晒最强烈的时候。

未时,13:00到15:00,又称日昳(dié,),昳的意思就是日过午偏斜。

申时,15:00到17:00,又称晡时。《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申为猴,传言猴子会在这个时间啼叫。

酉时,17:00到19:00,又叫日入,日入就是指日落西山,和日出相对。酉为鸡,此时家中的鸡开始进笼归巢。

戌时,19:00到21:00,又称黄昏。戌为狗,家家闭门后,狗承担了看家护院的任务,成了主角。

亥时,21:00到23:00,又称人定。定就是不动,人们该休息了。

时间对应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点、刻。时,也称时辰。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

《左传·年昭公五》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