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聪明人还是糊涂点好

如题所述

人到底是聪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呢

我引用清朝一位才子郑板桥(郑燮)的名言,叫做“难得糊涂”。他是江苏人,出身也很贫寒,自己站起来的,没有考取功名以前,靠卖画教书过活。那个时候教书待遇很低,我们过去家里请来的老师也是那样,不像现在做老师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古人讲“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家里太穷了才出来教书过生活。
郑板桥后来考取功名,做山东潍坊的县令,潍坊是很有名的文化地区。我曾看过他给家里写的信,对我影响很深,这个就是教育。他叫家里的子弟们不要一定想多读书求功名,读书读出来,有学问,有功名,又作官,不一定有什麽好处。他是个才子,琴棋诗画无所不能,所以他说我们郑家的风水都给我占光了。以后的子弟们要像我这般样样都会,是做不到的啊!你们只要规规矩矩,学个谋生的技术,长大了有口饭吃,平安过一辈子,就是幸福。所以他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怎麽叫难得糊涂呢?笨一点没有关系啊,但是作人要规矩。他对自己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有注解,你们必须要留意,他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一个人天生聪明很难。老实讲,哪个父母晓得自己的孩子够不够聪明?像我看我的孩子,跟我相比都马马虎虎,不够聪明。我告诉孩子们,不要学我,充其量读书读到我这样多,事情文的武的都干过,有什麽好处啊?没有好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烦恼。知识愈多,烦恼愈深;受的教育愈高,痛苦愈大,我只希望你们平安的过一生。
昨天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哦,我知道了,什麽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您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的孩子男的还是女的啊?”(众笑)我真的不知道,他说是男的。我说:“你叫我爷爷对不对?你是我的孙子,你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这个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麽头脑不清楚啊!”“是啦,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我说:“你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个学校都可以出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今天我这个孙子又给我打电话,“昨天爷爷的教训,我都跟家里的人讲了,大家都明白,您是对的。”我说:“我知道你心里也不舒服,但你们去反省,读的学校好不好有什麽关系?你看世界上的英雄,像毛泽东、蒋介石,哪个是好学校毕业的啊?你说历代的状元,每个大学考取第一名,有谁做出了事啊?那些做大事的人,譬如美国的汽车大王、钢铁大王,都不见得是大学毕业的,为什麽要这样注重学历啊?”
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真做个笨的人,也不容易,就怕孩子不笨,真笨了倒是真规矩、真老实,不敢做坏事。聪明的人容易做坏事,反而有危险,所以“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注意第三句话,很聪明,却要学糊涂,这就更难了,一切听其自然,好好努力,这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几句话。
再说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尧、舜、禹,后代都不好,并不是坏,是不够聪明,这就讲到现在科学所谓基因的遗传。我也做过父母,还四代同堂,我晓得孩子不够聪明,这四代聪明给我占完了。你们看水果树,有一年长了很多果子,接下去就要休息好几年。你们都是了不起的聪明人,不要再往孩子身上加压力,这个里头的深意很大了。孩子生下来身体强弱、脑力够不够、个性好坏,遗传自父母的占百分之三十,所以做父母的要反省对儿女的教导。
我经验很多事,见到很多人,问到人家的父母时,不说“你爸爸干什麽的,你妈妈干什麽的?”以前我们对部下是很礼貌的,“你的老太爷做什麽的?你的老夫人是农村的吗?几时来?我请你老太爷、老太太吃饭。”这样就可以晓得这个人的个性,其中有一部份是父母的遗传和家教。这里头学问很深的,大家要注意。
所以对孩子们不是叫你们不关心,而是不要爱得过份,放一步,让他自由发展,但是现代人都关心得过头了。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他知识,是把孩子天生遗传不好的个性转化,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学校,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最重要的是不可偏爱。孩子们有许多的个性,遗传自父母的优点很少,缺点特别多,大家仔细研究一下,拿孩子做镜子反照一下自己。有些孩子脾气特别大,有些孩子很忧郁,都是爸爸妈妈内在的遗传,孩子各种各样的心态跟父母都有关系。所以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现在人的观念,把教育都寄托在学校,这是错误的。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朝元老。“邦有道则知”,这个邦就是古时国家的别称,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的时候,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也参加了这个政治,可是他在“邦无道”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但从历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无能,没有什么表现,可是他对于国家、社会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到了。
人们到了社会历史发生变动的时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权变乱时,在前一个君王手上,充分表现了政治才能的人,本来是很容易遭忌的。这是政治上千古以来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点莫名其妙的,也许是人类心理的通病,能干了会有人妒忌的。为什么妒忌?只能说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我们必须以学问、道德来消磨它。这种妒忌心理,到了事业或利害相对的时候,就忌刻别人。所以学问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这些罪恶的心理,消磨了、转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所以孔子说到宁武子,当初他的才能表现得那么高,应该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变乱的时候,他表现很碌碌无能,没人打击他,也没有人仇恨他,这一点修养是别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其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
这里我们就想到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下一句话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