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受激辐射在微观机理上到底有什么差异?

如题所述

受激辐是指处于高能级的粒子在外来光的影响下,跃迁到低能级,辐射一个和外来光特性完全相同的光子,所以受激辐射光是相干的。

如果要说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之一,不知道为什么要说他们的差异。这么说有点像问舅舅和亲戚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让人觉得这问题别扭。激光需要不断泵浦形成粒子数反转,而光选择性吸收不一定需要这些,而吸收光谱是由能级结构或者说电子态结构决定的。至于显色,只是在可见光范围内人眼的一种感觉罢了,在物理上是个很特殊的现象,考虑到人眼差异,光的选择性吸收一定要和人眼以及人的视神经结合在一起才有讨论的意义。所以显色有相当一部分是生物学问题。

根据理论,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产生辐射,辐射的强度、辐射电磁波的频率跟温度差有关。
眼睛能感受到的电磁波就是可见光,一般物体因电子由高轨道向低轨道跃迁辐射的电磁波不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因此我们看不到。但加入带上红外夜视仪等设备经过转化后,我们也能看见夜间物体辐射的电磁波。

一般来讲,要使原子通过能级跃迁发光需要提供比较高的能量(即所谓的“激发”),现在的日光灯管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板凳确实发出了“光”(我假定你没有把它置于极低温的环境),但是它处于红外波段难以用肉眼察觉。同时发光的原理也不一样。它是热辐射而非跃迁辐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中,电子在激发态能级上只能停留一段很短的时间,就自发地跃迁到较低能级中去,同时辐射出一个光子,这种辐射叫做自发辐射。自发辐射是不受外界辐射场影响的自发过程,各个原子在自发跃迁过程中是彼此无关的,不同原子产生的自发辐射光在频率、相位、偏振方向及传播方向都有一定的任意性。因此自发辐射光是非相关的荧光,自发辐射光场的能量分布在一个很宽的频率范围内。普通光源的发光过程就是处于高能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级的大量原子的自发辐射过程。

第2个回答  2017-11-24

简单来说三点:

1.并不是所有能产生电子跃迁的两能级的能量差都在440nm到760nm的可见光范围内,更多的是在红外范围。

2.即使原子有可产生可见光的两能级,不一定有电子在高能级上,电子需要先被激发到高能级上。

3.原子相互靠近组成平常我们看到的物体后,单个原子的能级转变成了固体的能带,电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变成了能带之间的跃迁,这种跃迁不一定会辐射光,即不一定是辐射跃迁,更多的是直接转变成了原子之间的振动能,也就是物体的热能,这种跃迁称为非辐射跃迁。

受激辐射这个过程中的受激过程就是光的选择性吸收的过程,光子数不守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2-21
原子的受激辐射,就是通过改变B入,改变原子等压层结构,导致B出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环境下原子的受击辐射,B入的变化,能发生效果,是有一个变化区间值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