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川人性格

如题所述

一是像冲出峡口的山洪,有些“叛逆”,但“叛逆得瑰丽而惊人”。四川人无论什么身份、职业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四川盆地地势复杂,高山深谷纵横,从中冲决而出的滔滔洪水终归万里长江。得此山川、文化精神的哺育和滋养,四川人出于对贫穷落后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默默无闻,蓄志待发,但一旦突破“瓶颈”现象,冲出“最隘一个峡口”——夔门,便大有一种誓不回头的志向,更有一番惊世骇俗的作为。对此,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满怀激情地赞扬道:“从三峡出发的人,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二是像终究会燃起的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著称。忍耐是东亚文明之特征,而四川又是忍耐的典型。一方面,这种性格是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养成的。在生产劳动中,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不夺丰产不回头,表现了人定胜天、不向自然低头的英雄气概。在杀敌战场上,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敢于刺刀见红,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但另一方面,在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惯了的四川人,也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品性,只要基本生活尚能维持,一般不愿抛弃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因此,即使受了压迫欺负,他们大多“忍”字当头,一忍再忍,甚至忍辱负重。北方人像干柴烈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所不满,拍案而起。而四川人像湿木“疙兜”(树根),更多则是采取传统的“文刺”方式,以幽默俏皮的文字,以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来发泄胸中的愤愤不平之气。四川人干任何事情,开始时总是默默无闻,只是到了关键时刻才轰轰烈烈、闪光发热。
三是像疾风中的“劲草”,富有“忠勇牺牲”精神。在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里,四川人大多默默无闻,交差完粮,平平淡淡地作百姓的楷模。但在历史紧要关头,当内忧外患严重威胁到国家民族生存时,就会像疾风中的“劲草”,表现出强烈的“忠勇牺牲”精神。比如,在抗日战争前,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一时间,四川人被国人目之为“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的人群。但抗日民族战争的烈火激发了四川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使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八年抗争中,川军以窳劣的武器,迎战装备精良的日军,热血洒遍江淮河汉,威名播于三山五岳。与此同时,盆地之内的四川父老,为全国补充了近300万人的兵源,致使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国家承担了占总数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为全国提供了占征收总量38.5%的稻谷……四川人民在抗战八年中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
随着移民的迁徙,商品的流通交易,四川地区人际交流空前频繁,极大地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四川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中较早提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典故。他的说法,简明扼要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移民运动。经过明末的兵燹战乱,四川境内的不少地方“寥寥孑遗,俨同空谷”。经过其他地区民众的自发迁徙以及官府的招徕流民,四川人口逐渐增长。湖南和湖北因与四川毗邻,转徙最为便利,故而前往四川谋生的人数在各省移民中为数最多。
来自湖广等地的大批移民,对于四川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省会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是说一家中的女人,或嫁与陕西人,或嫁与江苏人,而娶来的媳妇或是江西人,抑或是湖广人,家庭成员的原籍可谓五湖四海,当时已没有超过十世的“老成都”了。这种移民潮不仅波及城市,而且也影响到广大乡村。
随着移民的大批迁徙,经历明清鼎革兵燹战乱的四川,经济元气逐渐恢复,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在成都,字号放账的都是山西人、陕西人,当地人称“老西”、“老陕”,所谓“放账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陕气如雷。城乡字号盈千万,日见佗银向北回”。从这首竹枝词所述可见,山、陕商人在成都的势力如日中天,一般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本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作为商帮势力繁盛的标志,四川各地的会馆相当发达,而在鳞次栉比的各地会馆中,陕西会馆显得鹤立鸡群。除了大商帮外,钱铺基本上为江西人所垄断。
伴随着商品流通交易的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空前频繁,极大地凸显了各地人群的性格特征。清代前期,绍兴师爷就受到成都人的极大瞩目:“安排摆设总求工,古董诸般样不同。美服更兼穷美味,师爷气派与门公。”这首竹枝词,叙及绍兴师爷在衣食家居日用方面的与众不同。清初以来,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2
四川人很假打的!!!就是很水很水,他们爱慕虚荣,说话不靠谱!!假打文化在这个地方很流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