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在东北的至暗时刻:战士抱怨瞎指挥、部下投敌,怒掀爱将桌子

如题所述

1946年6月的东北已经进入了炎炎的夏季,但是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恐怕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温暖。他正坐在一部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的美式吉普中,淹没在漫无边际的向北方撤退的部队人流之中。

此时此刻的林彪,不会知道仅仅3年之后,我军就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军、将敌人赶到了一个小岛之上;也不会知道9年之后,他成为了共和国最为年轻的元帅,那时后辈军人们谈起他时,总把他的名字与胜利联系在一起。无论后人有多少给予他的赞美与颂扬,林彪此时的心情非常不好,毕竟就在不久之前,他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将士们,面临的局面还没有现在这样糟糕。

1946年3月,随着苏联红军撤出东北,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对峙局面进一步升级。此时双方正在进行关于东北停战的谈判,但是谈判桌下暗流涌动。东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煤、铁、棉花、大豆等能够支持大规模战争的丰饶物产,还拥有多座以当时的标准堪称现代化的城市,而在城市之中分布着国共双方都非常看重的工厂、电厂、军工单位。谁掌握了东北,一方面能够为己方的战争机器源源不断的输送燃料,另一方面也能够大大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所以,无论是否能够实现和平,国共双方都将东北视为必争之地。

为了达到彻底控制东北的目的,国民党军先后调集了30多万部队进入东北,其中包括新一军、新六军这样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王牌部队。派到东北的国民党将领,包括了杜聿明、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等一大批战功赫赫的宿将。国民党巴不得用这些骄兵悍将一下子将整个东北吞进口中,我军也力图给敌人在东北的扩张踩下刹车。虽然双方的和平谈判仍在进行,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我军占据北部,国民党军气势汹汹的从南向北不断推进,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敌人,林彪和中央在分析了局势之后,都认为必须阻止敌人占领东北各大城市,全力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将已经占领了沈阳的敌人阻遏在四平一线。作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座城市之一,四平开始步入了国共双方决策层的眼中。

四平位于东北平原东部,夹在沈阳、长春之间,是国民党军北上的必经之路。四平交通发达,汇集了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是东北重要的铁路枢纽和交通运输中心,如果能占领四平,可以依靠其发达的铁路交通网将部队运往各个战场,这一点对于装备有坦克、重炮、 汽车 的国民党军意义非常重大。此外,四平是东北著名的粮食集散地之一,粮秣充足,供应无虞,非常适合做大兵团的前进基地。因此,对于国共两党而言,四平都是必须要予以占领的战略要地。

林彪用兵出手如电,3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采取果断行动,歼灭当地的伪军部队后解放了四平。24日,毛主席即向林彪发报,命令他一定要使用主力部队坚决控制住四平地区,如果国民党军北犯,要予以迎头痛击。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判断非常准确。1946年3月31日,国民党军不顾双方刚刚签订的《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集中了11个师的兵力向南满和北满同时发动进攻,其中北部的进犯主要方向就放在了四平一线,我军也针锋相对的调集部队阻击敌人,拉开了四平保卫站的序幕。

从3月末到5月上旬,国共两军在四平周围反复搏杀,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战况胶着。为了打破互相对峙难以突破的局面,林彪多次派出部队对敌人的侧后进行迂回,但是因为敌人兵力强于我军,虽然多次歼敌,但是并没有迫使敌人后撤。

与林彪对阵的国民党军将领杜聿明也并非泛泛之辈,杜聿明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布阵和兵力,得出了结论,如果按目前国民党军的分散部署继续与东北民主联军打下去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突破。杜聿明决定先易后难,趁民主联军的主力集结于四平一线,本溪兵力相对空虚的机会,先指挥主力攻占本溪,之后再汇集全部兵力拿下四平。

敌人利用兵力优势在四平缠住我军主力,集中了5个师的强大兵力进犯本溪。此时在本溪的我军只有3个旅的部队,其中还有不少是刚入伍的新战士,而对手不仅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久经战阵,装备精良,进攻部队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打头。经过6天激战,我军在重创敌人之后被迫撤出本溪。

对于杜聿明的行动,战场嗅觉极其灵敏的林彪实际上有所警觉,但是一方面兵力装备远不如敌人,即便敌人进攻本溪也很难再从四平方向抽调兵力予以支援,另一方面根据中央的指示,我军必须优先确保四平的安全,所以对于敌人的行动我军难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5月15日,国民党军集中了10个师的强大兵力,以新一军、新六军两个王牌军打头阵,在坦克、飞机、重炮的掩护下向四平一线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全面进攻。新一军和新六军在抗战中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部队里的老兵多,加上有美式榴弹炮等重装备的加持,战斗力非常强悍。仅仅在一天的战斗中,新一军的一个师就发射了3000多发大口径炮弹,将民主联军的阵地打成一片火海。东北的夏天太阳升得早落得晚,白天最长可以达到15个小时,大大方便了敌人空军的轰炸行动。敌人空军趁此机会大肆出动,不停的轰炸我方阵地。仅仅在5月18日的塔子山战斗中,敌人就出动了10多架飞机炸射我军防御阵地。

除了敌人的强悍,民主联军此时还没有适应这种硬碰硬的防御作战,许多战士还习惯性的模仿日军,将阵地上的碉堡修得又高又大,如同炮楼一般。但是,在拥有大量平射炮、火箭筒的国民党军面前,这样的防御工事如同活靶子一般被敌人的炮兵挨个点名。我军的战士们,凭借着非凡的勇气用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反复争夺阵地,事后统计仅仅新一军就在四平付出了60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残酷的战斗打到5月18日,此时国民党军已经攻占了四平近郊的重要支撑点塔子山,如果继续和敌人死打硬拼下去,我军有遭到优势敌人合围的危险。权衡利弊之后,林彪在向中央请示后下令民主联军撤出战斗、放弃四平。

撤出四平之后,林彪和罗荣桓、彭真等领导干部磋商后,认为应该放弃坚守长春等城市,因为"长春人口近90 万, 防线百余里, 需要大量的守军。敌如集中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攻一点, 则可能既不能守住城市, 又丧失运动战的机会。故今后主力以打运动战较好。待部队稍加休整后即集中兵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 逐一击灭敌人。"

继四平之后,我军又先后撤出了公主岭、长春等城市,向松花江以北撤退。欣喜若狂的国民党军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占领了20多座我军主动放弃的城市。这样严峻的局势,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许多战士们没有经历过的,对于林彪也是一个空前的考验。

敌前撤退,历来是对一支部队最严格的考验。部队从四平撤出时,还比较从容,许多后撤的部队连一支枪也没有丢掉,但是从长春撤出时,部队已经开始变得疲劳、人困马乏。敌人也知道我军的情况,拼命在后面追击,还派飞机在民主联军头上撒传单。

战斗失利、伤亡大,加上不断撤退,许多战士开始抱怨、发牢骚。黄克诚曾经回忆说,当时干部的情绪都不高,特别是营级以下的干部,不少人说怪话、撒怨气。林彪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因为他就亲身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在向公主岭撤退时,林彪的 汽车 被行军的队伍堵在公路上无法前进,警卫员劝说前面的战士给让条路让首长先走,结果不知道林彪就在车上的战士们一同猛怼,有的战士直接说:"就是林彪来了也不让!瞎指挥、打败仗,就会撤退!"林彪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内心中的感受就算不讲出来也可以想见。

北撤的过程中,另一个问题是补给不及时,许多战士找不到吃的,要不就是食物被前面的部队买光了,想买也买不到,有的战士在行军的过程中就被饿昏了。一些战士还穿着冬天的棉衣,因为领不到新军装,只能穿着冬衣行军。许多伤员搞不到药品,只能让各级干部想办法用手表之类的贵重物品去从商人手中买,买不到的话就只能硬扛。

在严酷的环境下,出现了开小差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叛变投敌。东总前指作战科长王继芳在我军撤退时投降了敌人,还带走了我军的兵力装备统计表、撤退计划之类的各种机密作战文件。如获至宝的敌人按图索骥,以摩托化步兵为核心、强化了坦克、装甲车,辅之以空军对我军进行平行乃至超越追击,大有赶尽杀绝的劲头。

对于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和糟糕的状态,林彪了如指掌。作为东北战事的负责人,林彪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他要想办法扭转当前的困难局面,要应对敌人紧迫的追击,要做好敌人打过松花江的预案;部队的粮食、弹药、衣物从哪里筹集,如何找到失去联系的部队,如何征召新兵填补伤亡,怎样开导各级干部战士等等一大堆问题都等着他和战友们去解决。一句话,我党我军还能不能在东北站住脚,取决于林彪。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林彪,极其罕见的发了几次火,其中一次让非常熟悉他脾气秉性的秘书季中权都大吃一惊。林彪率领指挥部到达舒兰之后,发现电台居然没有跟上来。在出发之前,他专门派人通知了爱将参谋处处长李作鹏一定让电台和机要人员随同总部行动,没想到李作鹏偏偏给忘了。

林彪让季中权引路,亲自来到李作鹏的住处。季中权隐隐的感觉到,自己的这位素来不发火的领导要爆发了。李作鹏酷爱饮酒,此时正和几个战友在屋子里喝酒,林彪进来之后冷冷的看了李作鹏一眼,一把掀翻了酒桌,然后就转身回去了。

林彪的这次爆发,让季中权和李作鹏等熟悉他的人目瞪口呆,在他们印象中,林彪从未有这样激烈的表现。季中权之前挨过林彪的批评,而这种批评也不过是高声说了两句话,除了林彪的身边人甚至都很难将之视为批评。几十年之后,季中权在接受采访时,还清楚的记着林彪的那次罕见的发火。而季中权也明白,林彪的这次发火是一种极限压力下的宣泄。要知道当时局势如此严峻,一些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在给部下打气时,讲着讲着自己的眼泪就先留下来了。

四平保卫战结束之后的这段黑暗的日子里,却是林彪和民主联军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重压之下的林彪,不分昼夜的整理着思路、总结经验教训。民主联军刚刚撤出四平,林彪就向中央发报,总结战役失利的原因。他还告诉身边的参谋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国民党军的炮兵战术为我所用。在地方工作上,林彪指出要尽快调整工作重心、在东北开展土改,让贫苦农民获得土地。在一次讲话中,林彪讲到:"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气力用到建设根据地去。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有粮,要衣服有衣服——在座不少人还穿着棉衣哩。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中央对林彪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在6月16日,中央决定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统一负责东北的各项事务。对于林彪准备在必要时放弃哈尔滨等全部大城市的设想,毛主席也予以了支持。总之,毛主席与中央让林彪放手去干,扭转东北局势。

随着国民党兵力不断分散、无力越过松花江北犯,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几个月的休整时间。

而这段至暗时刻,如同熊熊烈火一般,将林彪和东北民主联军锻造成为了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不过两年之后的1948年9月,东北国民党军的对手已经拥有了百万之众,他们装备精良、斗志高昂,他们的指挥员林彪信心满满。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将向国民党军展示涅槃重生的强大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