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有这些特征,中医:人体自带“排湿按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医生,我这段时间头重重的,总是想睡觉,无精打采的,是不是湿气重啊?”“医生,我这段时间总觉得身体黏糊糊的...”。


这些,都可能是体内的湿气过重所致,中医上讲的“湿重如裹”症状相似。那么什么是“湿”呢,为什么中医老说“湿气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湿”。


这是中医学的术语,它是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因素,适当的湿气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才成为湿邪。


什么是湿?


什么是湿?它又是何方“妖孽”?


一说到「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水、潮湿这些字眼。从生活经验来看,「湿」的确是水的一种状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春风一吹,墙面与地面就变得湿漉漉;暑热天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会蒙上一层水雾;打开的饼干,容易受潮变软等等。从这些情景中,我们能真实地体会到,「湿」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中医理论中,湿又称为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是中医病因(致病原因)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容易使身体虚弱或体质偏湿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是致病的因素。



内湿,则是中医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中的概念,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肺、肾等脏腑有关。脾主运化,负责提取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 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湿气重”。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


“湿”的人,大都有5个特征


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看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看起床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看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湿气重,从头到脚都受伤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则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中医祛湿,你知道多少?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如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清热燥湿等。对于不同的“湿”采用的祛湿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暑湿感冒时,要采用芳香化湿;对于皮肤上的湿疹、痱子,要清热燥湿;对于筋肉经络上的困重、痹痛等问题,不仅要祛湿通络,还要兼以祛风散寒;对于内湿引起的头身困重、腹胀、大便不爽,要健脾渗湿等等。


中医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脾功能好,内湿就不易产生,也难以被外湿所伤。因此,健脾是祛湿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绿豆、薏米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具有不错的祛湿效果,但单纯的清热利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脾胃的功能,而且长期食用这些偏凉的食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脾胃的阳气。而且脾胃特别虚弱的人,不容易接受一般的清热祛湿作用较强的中药,不然容易拉肚子。先把脾胃调理好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多按“排湿口”


如果立秋后不注意祛除残留之湿,这些湿邪就会滞留体内,伤及脾胃,甚至为咳喘埋下病根。还可以多按“排湿口”祛除体内湿气。


委中穴


委中位于腿窝中心点上,膝关节后面,走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排毒祛湿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泄口。建议大家平时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大肠经的湿浊之气常聚集于此。



该穴位于肘横纹外端,手肘关节弯曲的凹陷处,大家平时可在肘窝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阴陵泉穴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凹陷中。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身体水液的穴位,是人体重要的排湿大穴,常按有清利湿热、健脾益肾的功效。以穴位为中心,用拇指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揉1~3分钟。


承山穴


按承山穴,都会有明显酸胀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贪吃寒凉食物、不要在空调房里久坐、多锻炼身体,保持情绪开朗,那么湿气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