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这几天饶有兴致的把《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主编刘儒德是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以前总认为心理学太抽象了,太枯燥了,没什么用,而现在我感受到了,心理效应与教育实践的无缝衔接可以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分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共66条心理效应。

现就“教学中的心理效应”做一个梳理:

                      关于记忆

一、U形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效应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记忆丸”,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就是说在最重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学习这么多年,我们一定会发现,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

神奇的7+-2效应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再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教师每堂课给学生的内容不超过7个,否则会出现认知超载。讲座时,尽量讲3点,讲10点就听不下去了。

三、解密过目不忘——专家记忆优势。

组块是秘诀。最有才能的人也需要约10年时间方能达到一流的专业水平。专家高超的能力,正是专业知识经验为他们迅速的形成大量组块开启了方便之门。积累有法,主动演练,不怕失败。戒骄戒躁,十年磨一剑、绘制地图、反复应用。

四、虎头豹尾——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孙权拒庞统因以貌取人。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叫近因效应,比如压轴戏最精彩。对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注意沟通的艺术,避免消极效果。

五、莫等墙倒再造墙——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谁复习有些枯燥,但却最有效。

六、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决定不捐钱,原因是牧师演讲的时间太长了,这就是超限效应。对孩子盲目的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只会造成孩子“顶牛”。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批评要注意“度”,同样表扬也不能太“廉价”。

                      关于思维

一、要一个,还是两个?——沉锚效应。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教学案例就是利用了该效应,预防的话则要集思广益,开拓思维。

二、迈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现象。

克服高原现象,需要的是耐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王国维的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造性的成果往往发生在高原期之后,所以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出学习中的“第二次呼吸”。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定势

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景,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

四、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归因偏差现象。

自己成功找主观原因,失败找客观原因。而看待别人则相反。教师应警惕归因偏差,一则不能把问题全归因于学生,二则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要偏差。

五、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

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你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最终达到大目标,正如“跳一跳、摘果子”。健康的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孩子要进行长期的连锁塑造。

六、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

运动员詹森,平时训练有素,赛场上却连连失利,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学生要学会与“詹森”说再见,理性思考、提高考试策略、保持平常心。像苏轼所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淡泊宁静。宋代周密《酹江月》中“如此江山,依然风月”——回归本真。

七、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

也称为祖母原则,即用喜欢的活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对学生的喜好进行重新排序,选用他们的最爱作为奖励。

八、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情境相似性。

正如人们常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情绪状态相似和情境相似性,会大大影响记忆。我们不妨考虑,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下进行复习。以求回忆时的情境情绪,生理状态和复习时相似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天天都是读书日”。

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头脑风暴效应。

也就是名副其实的集思广益法,脑力震荡法,或开窍反应。头脑风暴前的“臭皮匠协定”。不许评价,到头脑风暴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都是好点子;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见解无专利,鼓励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关于态度

一、我学故我优——学习对大脑的可塑性

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以及使自己成长的具体条件,我可以把它们随意的培养成各类行家,不管他们的父辈有何差异。”生而知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学而知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我学故我优,活到老学到老,当有一天世界上还只剩一个东西在转动,那不是地球,而是我们的大脑。

二、你听到了你要听到的——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上,你听到了你要听到的,有一双过滤声音的耳朵。教师课堂上要注意生动性,直观性,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身体语言的丰富,变成学生过滤不掉的声源。每个人的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一个符号。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开启人的心锁。

三、情令智昏——情绪判断优先。

消极情绪,如恐惧的产生易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有时积极情绪也会产生这种作用。茶广告“老公,烟戒不了,洗洗肺吧”。美国汽车推销大王乔伊·吉拉德,认为在推销中重要的是“要给顾客放一点感情债”,比如香烟、气球、棒棒糖、还有小礼物上面写着“我爱你”。处理学生冲突时,应当等情绪稳定下来,或者引导其用正确的方法发泄完之后再进行解决。

四、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厌恶实验。

人的恐惧或厌恶情绪,是通过形成某种条件反射而后天习得的。学生对待学习的厌恶态度,正好经历了对厌恶的学习。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可以建立愉快的联结,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心理学家利用镜子进行厌恶治疗。镜子的妙用“因为谁都希望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是一个美好的形象,很少有人会故意的做出某些恶形恶状。”对积极的行为给予鼓励,对消极的行为给予厌恶的惩罚,就能很好的塑造学生的行为。

五、弄假成真的谎言——认知失调。

反观弄假成真,则是认知失调。认知不协调,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加。如何失调便协调?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六、为何工作?——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发现,外加报酬会抵消内感报酬。家长们常常用各种各样的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们不断奋发图强。然而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至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反之,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控奖励,来控制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求速度还是求正确?——冲动型与沉思型。

这两种类型与智力无关,往往反映两种不同的思考和行事风格。冲动型避免了优柔寡断的拖累,但也要减少因冲动而导致的错误。冲动减速法:理解问题—拟订计划—执行计划—自我检查。沉思型,正确率高但速度太慢,训练途径就是“熟能生巧”。加强练习,就能成为“又快又好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