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

如题所述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暂楼兰。

本诗背景:作于天宝2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公元743年。诗人入京的第2年,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等待时机报效国家。满怀激情、慷慨激昂写下了六首塞下曲。遗遗的是,次年,即744年诗人壮志未酬,暗然离京。

时值五月,长安的皇帝已经开始准备去行宫避暑。而西部边关祈连山上的雪尚没融化,祖咏的诗“积雪浮去端”虽然描绘的是终南山,但形容五月的祈连山亦不为过。满山的雪,整座山好象被积雪冻住,死一般静默。根本不见扬扬洒洒满天飞舞的雪花,如果纷纷扬扬,漫天飘洒,边塞的将士倒也乐得欣赏如此雄浑壮观的美景。可惜除了冷,刺骨的冷,无边无际的冷,没有其它。

悠扬的一曲《折柳》象波纹在无边无际的寒气中荡开,谁在吹笛?一定是思念家乡的春色,千里之外的亲人、友人。离家赴边时,正是春天,他们折柳相赠,期待战士凯旋。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百花竟放日,带着杨柳一枝离开时,本以为下一个杨柳青绿季正好陪着家人在湖岸一道欣赏风中轻舞的柳枝。事实,仍旧闻听笛中《折柳》,望着远山的雪,冷得身体打颤,心中的思念随着笛声的悠扬越来越长。

清晨鸣金击鼓,酣战在即。一定是胡人又来掠夺边关,扰民抢物。翻身上马,岂敢分毫怠慢。每晚睡觉都不敢枕着玉鞍,而是抱在胸前,待随时而战。

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带的胡人,他们习惯了这边塞的天寒地冻,经年游牧以马代步。他们既有强壮的身体又惯于马上作战,长途奔袭。每次侵扰边关,烧杀掳抢,作恶之后扬长而去,成了边塞百姓的恶梦。

想到远在他乡的妻儿父母,看到边塞百姓的痛不欲生,边关将士同仇敌忾。决心为了边关的安宁,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完整,哪怕天寒地冻,愿意拼洒热血,一战到底。

睦边友邻是华夏传统,朝庭多次派出出使楼兰的使者,都被生性贪婪、背信弃义的楼兰君主因财生恶念而斩。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楼兰君主在和平时期竟无视礼仪。将士一心,决定用腰下利剑斩杀了这嗜血贪婪的楼兰君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