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啥意思

如题所述

春节是啥意思

  春节是啥意思,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下面来看看春节是啥意思?

  春节是啥意思1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这个名称怎么来的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憔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十二十四日》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此诗作于己卯年(133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俗称小年,再过两天,即二十六日,就是立春,所以诗中的“春节”指立春(所谓“三日”包括二十四日),而非正月初一。

  时至清代,有些地方将夏历的新年年节称为“春节”。《富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十卷本,西北卷):“春节,元日黎明时,家设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茔中,然后拜父母,见兄长,曰贺年。”山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称夏历新年年节为“春节”的资料。但在当时这一名称鲜为人知,没有什么影响。

  作为新年年节的“春节”的大名普遍为国人所知是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后的事。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被改称为“春节”,这在不少民国时期的方志中都有记述。《文安县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华北卷):“民国以来行阳历,改元旦为春节。”《辽中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东北卷):“元旦为一岁之首日,故称元旦。……民国改元,称此日为春节。”《合江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西南卷):“初一日为元日,民国称春节。”《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中南卷):“一日曰元旦。……民国名是日为春节。”我们见到的民国时期较早称夏历新年为“春节”的`文献是1920年出版的《虞乡县新志)(民国九年石印本,华北卷):“元旦即春节。”

  春节是啥意思2

  春节从尧舜时期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春节的来由

  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或其它原因)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传承发展中于是便产生了诸多传说。

  其中有几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春节源于上古“腊祭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源于“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源于避“年”兽的传说等等。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啥意思3

   春节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少、,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忙乱景象,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呢!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抨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砾,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僻僻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5
意思:初春。指农历元旦以后的一、二十天。读音:新春 [xīn chūn]。引证: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等到年终时节,我拟请他到 中国 一行,代我贺我母亲新春之喜。”新春是春季时序的开始,也是新一岁之始。天维建元,以寅开始。据《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新轮回已开启,万象更新。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用法示例:(1)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到来,街上早已张灯结彩。(2) 街头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近义词:一、新年 [xīn nián]释义:一年之始,指元旦及其后的几天。旧按农历,今亦按公历。引证:鲁迅 《书信集·致叶紫》:“除夕信新年四日收到。”二、新岁 [xīn suì]释义:新年。引证:《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不觉的残冬将尽,新岁又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敬贺新禧》:“为辩解起见,只好说自信未曾偷懒于旧年,所以也无从振作于新岁而已。”
三、立春立春 [lì chūn]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2月3、4或5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引证: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翦彩为鷰戴之,帖‘宜春’二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