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美在哪里

如题所述

《听听那冷雨》美在:饱含古典韵致的“诗意美”、充盈摄魂之魄的“音乐美”、彰显玲珑剔透的“画面美”、涤荡涵盖宇宙的“情感美”。

1、饱含古典韵致的“诗意美”。

余光中说自己“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也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雨”作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尝的自然物,轻易就把蕴蓄在作者心中的情思牵引出来,编织成细细密密的诗意的情网。

这网里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是“牧童遥指”的情趣,是“细雨剑门”的惬意,是“渭城轻尘”的春意。余光中或化用或引用古诗词,让读者仿佛徜徉在汉唐风韵的走廊。

2、充盈摄魂之魄的“音乐美”。

雨的节奏感、韵律感、平仄协调、起伏转换就应“听”而出了。写雨的出场“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随着季节的变换,雨的鲜明节奏感显露无疑了。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把雨在不同地方呈现的不同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接下来雨的声音和样子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雨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从中国下到外国,比人类出现的更早,是音乐的原始鼻祖。

3、彰显玲珑剔透的“画面美”。

雨一直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因为它总能有意无意间营造一种沉郁悲愁的意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好,“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罢,“雨”一旦下起来,诗人的诗意就和画面合二而一了。

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余光中融诗人与散文家的身份为一体,散文自然犹如灵动的水墨画,将读者的注意力吸附并定格在文字构筑的画面中。

4、涤荡涵盖宇宙的“情感美”。

在作者这里听雨,有缠绵的春雨,滂沛的夏雨,有萧瑟的秋雨;有大陆的雨,有台北的雨;有凄凉惆怅的雨,也有欢悦柔美的雨,不一而足。但作者的笔下却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冷”字。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前几段中写出了对故乡母亲的孺慕,对美丽中文的热爱,对中国历史的遐想,对中国文化的景仰。但所有关于中国大陆的美好记忆,在分割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