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暴之于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的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内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的意思

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3. 文言文中暴字的意象

暴字古时有三种读音:

bào

1. 凶恶残酷。

例:《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暴辛惑妇,拒谏自孤。」

2. 指 *** 凶恶的人或行为。

例:《墨子•天志下》:「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

3. 欺凌; *** 。

例:《管子•明法解》:「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

4. 损害;糟蹋。

例:《礼记•王制》:「田不以礼,曰暴天物。」

5. 乱。

例:《淮南子•本经训》:「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

6. 患,祸害。

例:《后汉书•宋均传》:「郡多虎暴,数为民患。」

7. 急骤;猛烈。

例:《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8. 暴躁;急躁。

例:益希卓玛《美与丑》:「松特尔的脾气虽然暴,但他的心是好的。」

9. 猝然;突然。

例:《史记•项羽本纪》:「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

10. 短促。

例:《大戴礼记•保傅》:「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

11. 徒手搏击。

例:《诗·郑风·大叔于田》:「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12. 古时区域单位。方六里之地。

例:《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

13. 古时户籍单位。五十家为暴。

例:《管子•乘马》:「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

14.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

例:《春秋·文公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15. 姓。

1. 晒。

例:《周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练,夏纁玄。」

2. (今读bao)显露;暴露。

例:《孟子•万章上》:「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3. 指披布;披露。

例:《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过恶。」

(今读bào)鼓起;突出。

例:《周礼•考工记·瓬人》:「凡陶瓬之事,髺垦薜暴不入市。」

4. 翻译文言文“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翻译为: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

出自西汉司马迁《张释之执法》(选自《汉书·张释之传》),原文选段: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

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把他们的手足放在什么地方呢?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编纂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文章赏析:

此文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对张释之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