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章邯率20万大军投降项羽,为何面对刘邦却誓死不从?

如题所述

前207年,秦末起义,章邯带领骊山刑徒大败起义军,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一举大败章邯王离大军,章邯投降。

前205年,楚汉之争,章邯面对刘邦,屡次失利,退守废丘,城破自尽。

刘邦和项羽都是参加反秦起义的人,章邯率20万大军投降项羽,为何面对刘邦却誓死不从??

 

1、重恩重节,章邯是个义气之人

章邯所处的时代正在秦末到汉初的过渡时期,此时的人们骨子里还保留着一些先秦时期的良好品格,比如有恩必报,耻于多次投降。在章邯看来,项羽对自己是有恩的,已经向项羽投降过一次的自己,绝对不能再向刘邦投降。

章邯当年之所以向项羽投降,实在是因为迫不得已。当年作为秦军将领的章邯,在秦朝内部的地位极其尴尬。秦二世刚愎自用,见到章邯吃了败仗,就多次派人责问他。赵高疑心深重,一看到朝廷里有立下功业的大臣,就在秦二世面前诬陷。这样的大秦,这样的君主,让章邯的心中很是绝望。

 

在秦朝那边,章邯名为将领,实际连奴仆都不如。但是,在项羽的身边,章邯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一个将领,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无非是封侯拜相。可项羽却非常大方,直接将章邯封为雍王,把遏制刘邦的重要任务交给了章邯。

在项羽身边,章邯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与重用。恩义之中,能与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相媲美的,就是知遇之恩了。项羽将章邯封为雍王,这就是知遇之恩。也正是因为这样,章邯手下的军卒可以投降刘邦,章邯自己却不能投降。投降刘邦就是在背弃项羽的知遇之恩,章邯认为自己不能这么做。

 

2、山水变换,时局早已不同

根据《项羽本纪》记载,章邯向项羽投降的形式为约降,也就是提前商议约定好之后再投降。换句话说,章邯明白向项羽投降,有什么好处。项羽也明白,招降章邯都有什么好处。章邯之所以投降项羽,与当时的客观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整个投降也是两人密切商议后的结果。

因为,当时的章邯已经被项羽打退过很多次,亟需朝廷派来援军。可是掌握兵权的赵高猜忌心重,不管怎么解释,赵高就是怀疑章邯想要起兵作乱,没有将派士兵支援章邯。章邯派去求见赵高的司马欣,也被赵高追杀。

在司马欣和陈余的劝说下,章邯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走,更是一身抱负无法抒发。他建功就会被赵高谋害,失败就会被秦二世除掉,惨败的话就会被项羽杀死。经过了一番琢磨之后,章邯最终向项羽提出了约降。此时,项羽正好缺少粮食,需要和章邯合作才能补充军粮。于是,便答应了章邯的请求。

 

而面对着刘邦,同样面对着失败的困境,这次章邯却没有选择投降。向项羽投降之前,秦军全面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史书记载“已而大破秦军”。在项羽的兵锋下,等待秦军、秦二世以及赵高的结局,都不会很好。章邯不是痴儿,这样的大秦,即便是自己不投降项羽,也不能改变结局,反而还让自己走投无路,让赵高欺压。

但是,面对着刘邦的士兵,章邯却没有办法轻易投降。因为此时的项羽,还不能说是注定要失败。章邯在和汉军打仗的时候,项羽还在派遣龙且出击淮南,进而攻击下邑。这说明项羽此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这个时候,章邯如果向刘邦投降,不一定改变战局,更不能决定谁输谁赢,投降而去只能让自己看起来是个二五仔,墙头草,对于局势和自身毫无好处。第一次投降是被迫,是大势,第二次再投降,可就是主动丢脸了。

 

3、就算投降,又能怎样?

就算章邯鼓起勇气向刘邦提出投降,刘邦会接受么?答案是否定的。一来,项羽立章邯为雍王,本来的目的就是利用章邯、司马欣等人的力量,来阻止刘邦成就大业。无论章邯有没有和刘邦打过仗,章邯的存在之初就是刘邦的对立面,就是死敌。二来,刘邦为了争取秦人的支持,必然会除掉章邯。当时的秦人,对章邯、司马欣等人是恨之入骨,为了稳定三秦,刘邦一定会考虑此处。

而根据《前汉纪》记载,在命令樊哙将废丘包围之后,刘邦就实现了自己向东行进的愿望。东出而成帝业,刘邦已经期待很久。想要将计划进行到底,刘邦除掉章邯这个有些象征意义的“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所以,考虑的更深一层,章邯心里自然也知道,主动投降,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有可能还是一个打脸的结局。所以,他狠心自尽,除了以死明志,以死报恩,也是在我自己选择一条体面的路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31
章邯对于项羽非常的敬佩,而且也很感激项羽,而且他当时投靠项羽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拥有军人的尊严,曾经因为投降让20万秦军被坑杀,而他不能再有污点,是一位忠义之士。
第2个回答  2022-03-31
因为他觉得项羽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并且对待下属是非常好的,但是刘邦疑心很重,不相信任何人,他担心自己会被刘邦杀死。
第3个回答  2022-03-31
主要是因为时局发生了变化,刘邦会出现失败的困境,章邯是重义气的人,所以面对刘邦誓死不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