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历史学习总结!

高一结束,马上高二了,历史老师有点变态。。。要求写2000字的总结,一般总结都是五六百字,最多八百,两千字实在不知道怎么写!
内容可含括:分析试卷、考试前的安排(时间分配,复习方式等,写以前考试怎样做以及以后考前将怎样做)、为自己的历史学习下个结论、可借鉴的他人的学习方式、下学期目标等

需要一份提纲(最好含每部分大约的字数)和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谢谢

到下面的资料里随便摘抄点,加上自己的话就可以了。记得给我加分啊。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就要到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个问题——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样学会学习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常识是,学习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学。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要一味依赖教师,而应该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所常,为己所用。

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一、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三、、“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四、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五、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六、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七、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八、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9
第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6.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入侵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2.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1.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2.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3.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1.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2.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2.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2.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3.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纵容 3.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1.时间 2.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3.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1.条约内容
2.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原因 2.表现 3.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1.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2.内容 3.实质 4.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3.阶级条件
4.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3.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4.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898.6.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5.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2.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3.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1.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2.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3.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4.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5.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6.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1.性质
2.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1.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2.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1.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2.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3.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4.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1.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2.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禁烟。(原因、影响,1839虎门销烟成为导火钱)
三、经过
1.时间 2.过程 3.进军路线 4.清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5.战争结果:战败签约(危害)
四、影响
1.政治方面: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早期资本输出)
3.思想方面: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
(4)局限性 (5)意义
五、性质与失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为什么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
外国商品滞销
修约要求被拒绝
3.导火索(借口)
二、经过
1.时间 2.过程(两个阶段) 3.结果(条约及危害)
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
(三)太平天国运动(★理论性较强)
一、兴起的原因与准备
1.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2.起义的准备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发展会员,展开反封建斗争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思想特点(三者结合)
撰写文章表达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经过
1.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2.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与教训(*为什么说是旧式农民战争)
四、性质与历史功绩(*为什么是农民战争最高峰?与以往相比的新特点)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一、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1.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四步)
2.走私鸦片(与打击贩毒联系)
3.商品倾销、原料掠夺: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概况与后果、1865年第一次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二、贩卖华工(与贩奴贸易联系)
三、早期资本输出:表现形式与危害
*经济侵略的后果,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联系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目的、设立、职权、影响)
二、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2.借师助剿(原因、经过、影响)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原因、表现、影响)
(六)洋务运动(★影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出现的背景
2.代表人物
3.各自主张(异同点)
二、洋务运动
1.概念(*自救运动)
2.阶段(前期与后期)
3.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4.评价
进步性:引进科技、培养人才、客观上刺激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国强兵道路,最终失败
影响:
(1)政治上:未对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观上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结构。
(2)经济上:
引进机器大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一些企业包含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
(3)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6.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入侵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2.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1.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2.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3.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1.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2.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2.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2.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3.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纵容 3.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1.时间 2.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3.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1.条约内容
2.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原因 2.表现 3.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1.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2.内容 3.实质 4.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3.阶级条件
4.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2.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3.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4.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898.6.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5.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2.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3.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1.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1.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2.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3.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4.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5.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6.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1.性质
2.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1.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2.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1.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2.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3.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4.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1.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2.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2.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第2个回答  2008-08-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