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作敞怎么处理

如题所述

1.父母首先不要发怒和指责孩子。应保持冷静,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心平气和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树立诚实的品质。
2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本来心情就非常焦虑和紧张,“要不要告诉父母?父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孩子内心一直在矛盾着,斗争着。最后孩子还是把真相告诉父母,这说明孩子内心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后,勇敢战胜了怯儒,诚实战胜了虚伪,这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如果家长这时不冷静,伤心失望之余,动手打孩子或者恶语向:“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这种事情让人知道以后叫父母怎么做人?”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内疚,甚至可能会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
3
父母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为什么要作弊?是考试的问题有难度吗?还是担心考不好会受罚?如果是因为考试太难,可以鼓励孩子平时多下些工夫,或者说如果真是题太难的话,别的同学也可能做不上来,所以没必要作弊。如果是怕考不好受罚的话,做家长的也要检讨了,不要总拿孩子的成绩来定义孩子是优秀还是顽劣。所以说,如果遇到孩子考试作弊的话,切不可一味的指责,要找出原因,否则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的。
4
就孩子自身而言,作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虚荣心作怪总想考出一个更好的分数,以孝敬父母,或安慰自己。二是不平衡心理使然,自己本来不想作弊,看到周围同学由于作弊而获得高分,排得好名次,受老师表扬,家长高兴,本人也洋洋自得,而自己老老实实地考试反而不如他,因而心理不平衡,也去作弊;三是侥幸心理,见有人作弊没被抓住,自己也铤而走险。凡此种种,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谈心,分析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让孩子讲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5
孩子如果承认自己确实作弊了,那么告之孩子作弊的危害,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平时学习的效果,是不是都已经学会了。如果你不会可以弥补,但是因为不会,怕被老师批评而去作弊是不好的行为,是不诚信是孩子,要求其改正!
6
当发现孩子考试作弊了,父母切不可袒护孩子。孩子作弊被发现以后,是件丢面子的事,特别害怕受处分,也使家长无地自容。这时家长因害怕丢面子而代孩子向学校、老师求情认错,如此这般只会助长孩子的作弊心态,认为只要有父母出面,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就不再从自身找原因了,难免以后再犯。
7
此外,孩子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错误。应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宁可要不及格的诚实,也不要掺假的高分。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告诉他“只要尽力而为就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父母首先不要发怒和指责孩子。应保持冷静,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心平气和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树立诚实的品质。

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本来心情就非常焦虑和紧张,“要不要告诉父母?父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孩子内心一直在矛盾着,斗争着。最后孩子还是把真相告诉父母,这说明孩子内心经过激烈的斗争以后,勇敢战胜了怯儒,诚实战胜了虚伪,这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如果家长这时不冷静,伤心失望之余,动手打孩子或者恶语向:“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这种事情让人知道以后叫父母怎么做人?”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内疚,甚至可能会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

父母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为什么要作弊?是考试的问题有难度吗?还是担心考不好会受罚?如果是因为考试太难,可以鼓励孩子平时多下些工夫,或者说如果真是题太难的话,别的同学也可能做不上来,所以没必要作弊。如果是怕考不好受罚的话,做家长的也要检讨了,不要总拿孩子的成绩来定义孩子是优秀还是顽劣。所以说,如果遇到孩子考试作弊的话,切不可一味的指责,要找出原因,否则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的。就孩子自身而言,作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虚荣心作怪总想考出一个更好的分数,以孝敬父母,或安慰自己。二是不平衡心理使然,自己本来不想作弊,看到周围同学由于作弊而获得高分,排得好名次,受老师表扬,家长高兴,本人也洋洋自得,而自己老老实实地考试反而不如他,因而心理不平衡,也去作弊;三是侥幸心理,见有人作弊没被抓住,自己也铤而走险。凡此种种,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谈心,分析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让孩子讲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孩子如果承认自己确实作弊了,那么告之孩子作弊的危害,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平时学习的效果,是不是都已经学会了。如果你不会可以弥补,但是因为不会,怕被老师批评而去作弊是不好的行为,是不诚信是孩子,要求其改正!

当发现孩子考试作弊了,父母切不可袒护孩子。孩子作弊被发现以后,是件丢面子的事,特别害怕受处分,也使家长无地自容。这时家长因害怕丢面子而代孩子向学校、老师求情认错,如此这般只会助长孩子的作弊心态,认为只要有父母出面,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就不再从自身找原因了,难免以后再犯。

此外,孩子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错误。应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宁可要不及格的诚实,也不要掺假的高分。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告诉他“只要尽力而为就行”。
第2个回答  2020-11-11
对儿童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教育,必须先了解他的作弊心理,才好对症下药。虽然儿童作弊的最终目的、最直接原因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但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还有许多,这些原因多是潜在的,不易被觉察的,而且这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儿童作弊的主要原因。应试心理学认为,儿童考试作弊的原因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荣心过强。有的孩子平时不肯下功夫去学习不努力,怕吃苦,但看到别的同学取得好成绩,又很艳羡。这种虚荣心理很可能致使儿童作弊。第二,侥幸心理所致。有的儿童看到别人作弊取得了好成绩,没有被老师发现,觉得自己不作弊有些亏了,心想如果老师没发现不就占了便宜吗?这种侥幸心理驱使孩子在考试时偷看书本,或抄别的同学的考卷。第三,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许多家长都对孩子实行奖励机制,试图用物质奖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可能将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偏移,向不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作弊。第四,担心自己考不出原有的好成绩。这种心理多发生在好学生身上。有些学生一直成绩很好,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很怕下次考不好,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作弊行为。
  要杜绝儿童作弊的行为,家长最好能根据孩子的具体心理来引导,而不要把儿童作弊简单地归结为不诚实,
第3个回答  2020-11-11
一般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属于前习俗阶段,也就是说,他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道德,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如果作弊要受惩罚,这是不对的。如果作弊可以使自己考的高一点(个人利益),那么这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品德发展上也属于典型的“他律”阶段,就是服从权威,从认知上讲,权威说对就对,不对也对;权威说不对就不对,对也不对。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孩子从小有一对三观正的父母多么重要。

一般到10岁之后,孩子会进入习俗水平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判断对错的方式也不再简单是根据权威或者是否接受惩罚,是否自己得利。而是开始使用那些内化的道德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化的道德标准”就是从小权威所不断强调的那些标准。
这个阶段对作弊的认知是:作弊是不对的,因为大家都会觉得作弊是不正确的事情(好孩子都是不作弊的——寻求认可),作弊是不对的,因为违反校纪校规(遵守法规)。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大部分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品德的发展到此为止。至于后习俗水平,只有少部分能达到,而且至少是在成年以后,不属本文讨论之列。

家长

以十岁左右作为分界,是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的。

1、十岁以前的孩子

对于十岁以前处于“他律”阶段的孩子,只需要父母、老师(也就是权威)给孩子强调:作弊是错误的,是不良行为就够了,也就是给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就行。

家长不需要有太大心理负担。有的性格上比较敏感的家长可能会容易焦虑,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皮娅的妈妈米塔就是典型的焦虑型家长。
父母们,放轻松,小渊老师给你们保证,你家几岁的孩子绝对不会因为一次作弊就有那么糟糕的未来。反倒是你的焦虑和过度反应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扰,影响孩子在品德上的正常发展。

2、十岁以后的孩子

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在于十岁左右,这时候大部分孩子开始“自律”阶段的品德发展,对作弊这个事情正常也有了正确的认知。那么在有了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作弊,就需要我们去仔细分析孩子作弊背后的真实原因了。

根据小渊老师的经验,孩子作弊的原因通常两种:亲子关系压力、同伴关系压力。

(1)亲子关系压力。为什么害怕考不好,因为怕让父母失望(内疚感),或者会被父母严厉的批评(恐惧感)。这两种情绪都是由于亲子关系有压力造成的。家长的应对策略是,反思并调整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十岁之后的孩子要开始进入青春期了,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再以专制型的方式与其相处,而应该以民主型的方式。
本身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对父母有封闭的倾向,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亲子相处的关系,只会让孩子离父母更远。只有当孩子信任父母,遇到困难愿意同父母沟通,才谈得上引导。

(2)同伴关系压力。有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是比较融洽的,压力并不是来自于父母,这种情况往往是由同伴压力引起的。比如:孩子的环境是一个缺乏诚信的环境,周围的同学有作弊的情况,并且作弊后并没有得到处理,反而通过作弊取得好名次和成绩,孩子会觉得自己不作弊就是“吃亏”。或者害怕自己考不好会被同学看不起,缺乏自信心,觉得“丢面子”。
这种情况对父母来说,可能要解决起来会棘手一些,因为环境的因素不是很容易改变。一方面,父母可以通过与老师沟通、引导孩子交往的同伴等方式尽量去调整环境。另一方面,父母需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引导孩子的认知发展向着品德的高水平去发展。

从前面我们讲的品德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觉得不作弊就是“吃亏”或者“丢面子”的孩子,品德仍停留在功利主义阶段,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越是重要的考试,作弊的成本越高,比如中考、高考、甚至大学、职场的考试。一次作弊可能会让你无法升学、取消学籍等严重后果。有的考试作弊甚至会触犯法律(遵守法规阶段)。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是无法作弊的,习惯作弊的人会在养成靠“小聪明”的方式取得成绩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今后的人生中是走不通的(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总之,家长们记住,孩子作弊不可怕,分清阶段,发展认知,促进发展,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第4个回答  2020-11-11
现在学校作弊很严格的,先教导孩子诚信考试吧,以后特别是大型考试作弊不仅会留档,也会纳入征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