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创新想法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

如题所述

创新想法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

1、穷根究底、换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科学活动是人类追求真理本性的集中体现。人类面对自然界,不仅要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事物的本质关系不是裸露直呈的,需要科学家们对事物主动积极地观察、实验、分析、比较,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求真要尊重客观事实,要从事实出发,从现象之间或现象背后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每门学科各有自己的 研究对象,而其对象又可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去研究,所以学科又可细分为许多分支;

2、各具体的研究对象之间又发生着直接间接的联系,互为制约与影响,因此学科之间又交叉、渗透、结合,趋向综合。整个自然界广至宏宇,深达粒子,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人类认识其真实面貌、探索真理的过程也将随之不断地发展;现实变动不居,科学求真必定要穷追不舍、上下探索。正是历代科学家们楔而不舍探索无穷变化的客观世界内在奥秘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得人类逐渐认识了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


3、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 要获得真理,就必须有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之精神。这种精神表现有二:一是不为权威、经典所束缚,不迷信,不盲从。古人云:读书贵能疑。要以怀疑的眼光寻求反映事物本质的问题,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广泛探求,上下追索。

4、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且。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已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二是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绝不人云亦云。既可在前人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批判的精神去芜取精,融入自己的创见,也可另辟溪径,以自己独特的见识去开辟新的生长点。

5、科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得真理,所以一切以真理为准绳,以经得住实践反复检验并在逻辑上自洽的理论为依据。只要是真理,不管是否违逆经典、学术权威与机构的评判,一概都可置之不理。反之,如果事实反复 证明你的理论见解难以成立,即使已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也要敢于否定自己。科学就是在不断证实与证伪的 辩证过程中进步的。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科学就具有这种批判与革命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学校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场所。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并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性培养方面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科学课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多种的机会。但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现象:只注重实验的操作指导,忽视实验过程中的智力活动;只注意到实验现象,忽视原因的探索:思维活动简单,讨论直奔结论,造成认识肤浅。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
  鉴于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必须注意体现创新教育。
  1.经历过程
  让学生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历成功的快感;经历失败的沮丧。爱因斯坦给科学下的定义是“探求意义的过程”。无数的事例都可以证明灵感来自于丰富的经历。例如:母子雨衣的发明就是一位母亲,发现下雨时骑车带孩子,孩子在雨衣里闷得厉害(困难的经历)。后来这位母亲到动物园,看到袋鼠妈妈把孩子放在育儿袋里(与困难联系的经历),马上产生灵感,发明了母子雨衣。
  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瞄准结论,只让学生记住公式、定义、概念。而应该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的情境。
  2.学生自主的活动
  要让学生有自信、要让学生感觉到我能够主宰事物的变化。而只有学生自主的活动才有学生的自信、才有学生创新力的科学课流露。
  例如:美国教师教蚯蚓。
  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作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冷眼旁观。
  同学们抓住了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说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师:对,我很佩服你。生: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抓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儿我把他拉回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强。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3.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并产生创造的火花。如果失去独立,只一味重复练习,靠题海战术来达到熟练,这种熟练最多可以成为技巧,但不能创新,甚至妨碍创新。例如:
  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一群小鸡,没过多久研究出被小猫、小狗见到雏鸡就逃跑的奇妙方法。他左手拿着小鸡,中指和食指捏着一根针,右手抓住猫和狗反复扎几次,使狗和猫形成条件反射,见到小鸡就没命地跑。这些创造性的才能,都不是死记死背的教法能够培养出来的。
  4.给学生出大题目
  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师喜欢剥葱式的提问方法,一个一个小问题地提,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教师的提问都是唯一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丁点思考的空间,有时只需答对与不对就行了。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的。我认为必须给学生出大题目,才可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造。例如:我们设计了一节研究性学习的课------《关于鱼》。只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面对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你提出后进行研究。”结果孩子们经过一个月的研究竟能写出一篇论文。可见给学生出大题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5.不过早地否定、也不过早地肯定
  过早地肯定就预示着:这是最好的答案,讨论可以结束。
  过早的否定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不敢思考不敢发言。要给孩子犯错误的自由。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
  过早的否定会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某幼儿园阿姨与孩子一起玩唱儿歌的游戏。阿姨唱:“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他们怕回家迷了路!”巧妙地想象,富有童趣地回答!然而孩子们特别敬爱的阿姨却温柔地摇头。
  多么可怕的否定!孩子纯洁的心田里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扼杀了!阿姨是无意的,而且是出于善意的。问题的严重性也就在于此:大人们总是从善意的愿望出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
  有时最可笑的想法也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想法。
  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板闸小学有一位小朋友,在跟家长在田里干活时发现一棵大头菜的芽芯被虫子吃掉了,而此棵大头菜却长得特别大。他就想如果把所有的大头菜的芽芯都吃掉,大头菜的产量不就增加了吗。后来整个淮安市都采用了大头菜的挖芯实验。复旦大学决定待这位小朋友高中毕业后免试免费进入复旦大学学习。
  6.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
  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德国戈特福里德・ 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我坚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2个回答  2020-09-20
科学技术在当代的威力以及对社会的巨大效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为人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

响着人们的生活、认知方式及思想观念,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

科学呼唤科学精神

英国哲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被迄今为止300多年人类历史的进程所充分证实。培根所言的知识为今天的人们所诠释,无疑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即在观察、实验基础上按理性逻辑建立起来的,由概念、
第3个回答  2020-09-20
第一,白羊座的创新的想法与精神结合在一起,创新就是精神的一部分。
第4个回答  2020-09-20
有一个方法叫做科学的创新方法,这样就把科学和创新结合在一起,应该是很强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