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六位陆氏宰相是那六位?

如题所述

1、唐朝六位陆氏宰相
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

2、简介
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到了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汉颍川太守陆闳立颍川支,为最早成雏形的宗支。至二十二世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兄弟二人分立江陵枝、议郎枝。陆瑁的后裔晋中书侍郎陆瓘又派生出侍郎枝。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至三十三世陆敦信,为唐朝宰相,立相国枝。陆贽为宰相,立宣公枝。有唐一朝入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别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迁徙。四十二世太尉枝陆德迁迁移至抚州金溪,陆德晟迁至广西都安等。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不复存在,但各宗枝仍以科举方式活跃至民国时代。据记载,传统分吴郡陆氏共四十九枝。如今也有更多分枝的存在,消亡的也不少,如陆逊的江陵枝因卷入八王之乱而被消灭殆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到了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汉颍川太守陆闳立颍川支,为最早成雏形的宗支。至二十二世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兄弟二人分立江陵枝、议郎枝。陆瑁的后裔晋中书侍郎陆瓘又派生出侍郎枝。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至三十三世陆敦信,为唐朝宰相,立相国枝。陆贽为宰相,立宣公枝。有唐一朝入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别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迁徙。四十二世太尉枝陆德迁迁移至抚州金溪,陆德晟迁至广西都安等。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不复存在,但各宗枝仍以科举方式活跃至民国时代。据记载,传统分吴郡陆氏共四十九枝。如今也有更多分枝的存在,消亡的也不少,如陆逊的江陵枝因卷入八王之乱而被消灭殆尽。
第2个回答  2020-09-14
陆贽(754年~805年)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

陆元方 [1] (639年—701年3月20日 [2] ),字希仲,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豫章县尉陆玄之之子。 [3]
举明进士,候补三水县尉,参加制科考试,授渭南县尉,迁监察御史,奉命安抚岭外。武则天即位后,拜殿中侍御史,授中书舍人。长寿二年(693年),担任门下侍郎、凤平章事,成为宰相。依附于宰执李昭德,贬为绥州刺史,政绩优异。入为兵吏二部侍郎,选拔大量人才。圣历二年(699年),二度拜相,迁太子右庶子、尚书左丞。
大足元年(701年),去世,累赠扬州大都督,图形于凌烟阁。其子陆象先,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
陆象先(665年-736年),本名陆景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唐朝宰相,门下侍郎陆元方之子。
出身吴郡陆氏太尉枝 [1] ,考中进士后,授扬州参军,迁洛阳县尉,入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肯依附太平公主,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先天政变之后,进封兖国公,出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历任河中尹、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文贞。
出生地: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
简介: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今江苏苏州)。博学善属文,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时召为给事中,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罢。六世祖陆元方在武周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家世有书名,六世伯父陆柬之以草书高天下。五世祖陆象先为唐睿宗时宰相,爵位兖国公。其高祖父陆景融曾任工部尚书,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其曾祖陆涓为唐朝诗人,曾任阳翟令其祖父陆孟儒官至苏州司士参军。其父陆翱为唐朝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陆扆(847年-905年),本名允迪,字祥文。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出生于陕州(今河南陕州),宰相陆贽族孙。唐朝末期宰相。曾祖陆澧,位终殿中侍御史。祖陆师德,任淮南观察支使。父陆鄯,任陕州法曹参军,徙家于陕州,遂为陕州人。
第3个回答  2020-09-23
唐朝六位吴郡陆氏宰相分别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
第4个回答  2020-09-14
陆象先,陆元方,陆贽,陆希声,陆敦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