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貌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有关于“礼仪”的古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

2. 关于礼仪,诚信方面的古诗、古文如题,如果有什么与古诗相比配的

诚信的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④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急不相弃 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礼仪方面,没想到诗,给你点句子 1、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节.——拿破仑.希尔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托.卡莱尔 4、心诚气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明]薛宣《谈书录》 5、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使人变得完善.——[美]乔.富勒 6、谦恭有礼,人人欢迎.——托马斯.福特。

3.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

《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内容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 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 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内竖倍寺人之数. 九嫔. 世妇. 女御. 女祝.四人.奚八人. 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 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弊余之赋.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

4. 【古文,文言文翻译

奉常,秦时所设官职,掌管宗庙礼仪,有属官.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为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个令和丞(令和丞是两种官名),还有均官、都水两长丞,还有诸庙(天子七庙)、陵园(帝王陵墓)等处的食官令长丞,有痈太宰、太祝令丞,五畤(祭祀青帝、白帝、赤帝、黄帝、黑帝的五个场所)各设有一尉,还有博士及诸陵县(帝王陵墓管理官员)皆是其属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为庙祀,首次设置太卜.博士,秦时所设官职,职责博通古今,俸禄六百石,博士人数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首次设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增员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分诸陵邑(帝王陵墓所在地)归属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掌管.王莽改太常为秩宗.。

5. 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