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患病外因分为哪几类?

如题所述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寒冷,而长夏季节湿气偏重,我国古代把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季节气候称为“六气”。通常情况下,六气随季节变化并不为害,当六气变化太过,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当寒反暖、当暖反寒等,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就称为“六淫”。“淫”是过度、无节制和侵淫的意思,六淫致病为外因。

六淫致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生活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常发生风温证;夏季炎热,易发生热病和暑病;夏末秋初湿气多盛,易发生湿温证;深秋收敛燥盛,易发生燥证;冬季天气寒冷,易感受寒邪为病。生活环境潮湿,则多发湿病;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则多发暑热病等。②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痹证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其他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寒湿下利、湿热下利、燥热咳嗽等等,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所导致的疾病。③六淫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当然这种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热邪伤津可以化燥等等。

④六淫伤害人体,侵袭途径多是由外及里,或由肌肤侵入,或由口鼻而入,因而古人将其列在“三因学说”中的“外因”。

(一)六淫邪气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因此也常常把“六淫”概称为“外邪”。六淫邪气中每一种邪气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发病特点和导致的疾病也不完全相同。

1.风邪

在自然界里,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虽然一年四季皆有风,但春季的风比较多,所以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流动多变的性质。

风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多从皮毛腠理、口鼻而入,因而,风邪导致的疾病初期,多表现为体表或头面的症状。另外,临床上将证候表现为流动多变类似风的特点的病证归纳为风证。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气轻扬上浮,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属于阳邪。

风邪容易使人腠理疏泄开张,具有开泄之性。根据风邪这一特性,临床见到病在头面、肌表或人体上部的症状,常常表现为汗出、恶风等症候。这些症候多是因风邪或其他邪气兼风邪侵袭所致。如风寒感冒出现多汗、恶风的症候;或者头面、目下浮肿,兼有发热、恶风、咽部红肿疼痛、脉浮的风水证等。

(2)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发无定处的特性,如风邪侵袭所致的关节疼痛,其多表现为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情变幻无常,病情发展迅速的特性,如风隐疹,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和皮疹突然发生,时有时无,隐现无定。

(3)风性多动:“动”是指风邪致病的表现具有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特性,如以阵发性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为主要表现的破伤风;夏季以高热、嗜睡、痉厥、抽搐为主要表现的暑风等。

(4)风为百病之长:寒、热、湿、燥诸邪在很多情况下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如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感冒;咳嗽痰黄,咯痰不爽,口干,咽痛,发热恶风,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咳嗽;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食少,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脉濡的风湿头痛等。此外,风邪四季皆有,其伤人致病的机会多于其他邪气,所以,古人有“风者,百病之长也”的说法。

2.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候寒冷,阳气内敛,生机潜藏,寒气具有收敛、凝滞等特性。

人体外感寒邪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外界气候寒凉,寒邪侵犯人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冬季寒气隆盛或气温急剧下降的时候。另一种情况是并非由于外界气候寒冷,而是由于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或调摄不慎而导致触冒寒邪,如夏季汗出贪凉、人体内热极盛而容易被寒邪侵袭致病等。所以寒邪致病也是四季皆有的,不一定局限于冬季。

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有二:寒邪伤于肌表,郁遏阳气,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一般而言,阳虚之体易于感受寒邪,而袭人之寒日久不散,又易损及人体阳气。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古人认为“阴盛则寒”,说明物体或人体所表现出的寒凉征象是阴气盛的表现。寒邪性质属阴,若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制约阴寒,反被阴寒所欺,阳气损伤,则形成“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伤及人体阳气。如寒邪侵袭肌表,阳气被遏,常见到恶寒的表现;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出现腹部冷痛,喜温暖等症状;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等。

(2)寒性凝滞:“凝滞”是指气血津液凝结、阻滞不通的一种病理表现。人体的气血津液应当是运行不息,通行无阻的,这种状态的维持,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阴寒之邪侵袭人体,一则导致阳气受损,气血津液运行无力;二则导致气血津液凝结停留,涩而不行。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寒邪伤人多可见疼痛的表现,如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甚如刀割针扎,遇寒加剧,得热缓解的寒痹;腹痛,痛引少腹的寒疝;脘腹剧烈疼痛,喜热饮,得热痛减的胃脘痛等。

(3)寒性收引:“收引”是指收缩、牵引的一类病理表现。寒邪侵袭人体,常常出现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肉收缩挛急等一系列收引现象。如毛孔收缩,可见皮肤出现粟粒;筋肉收引,可见颤抖或痉挛;表层络脉收引,可见皮肤苍白,肢体寒冷;肌肉关节收引,可见肢体拘急不利或蜷缩;血脉收引,可见脉弦、脉紧等。

(4)寒性清澈:“清澈”是指寒邪致病后,人体水液改变,多为“澄澈清冷”状态。如风寒感冒的鼻流清涕;风寒咳嗽的咳痰稀薄;胃受寒邪的泛吐清水;寒湿泄泻的下利清稀,甚如水样等等。

3.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是火热所化。暑天炎热,湿气熏蒸,因而暑邪致病多表现出炎热夹湿的特点。

暑邪致病主要发生于夏至之后,立秋之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侵袭人体只能从外而来。这两点是暑邪区别于其他邪气特别是火热邪气的特点。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季是阳气隆盛之时,暑是夏季的当令之气,其性炎热,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面赤、口渴、咽干、汗多烦躁、脉洪数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阳气的特性易升易散,暑为阳邪,故具升散的特性。暑邪升散侵犯人体,则导致腠理开泄,表现为多汗;气被津所承载,故汗出过多,必然导致耗气伤津而形成气津亏损。

(3)暑多夹湿:夏暑之季,气候不仅炎热,而且常常多雨潮湿,热气蒸腾,湿气流动,故暑邪伤人,常夹杂湿邪侵袭人体。暑湿为病的主要症状除有身热、心烦等之外,常兼有汗出不畅,口渴不欲饮,困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舌苔厚腻,脉濡数等湿气阻滞的症状。

4.湿邪中国农历六月称为长夏,湿是长夏的主气。盛夏季节,在上的阳热之气下降,氤氲熏蒸,在下的水气上升,湿气浮游,充斥弥散于大气之中,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所以长夏季节是湿邪致病的多发季节。除此之外,湿作为一种正常的气候条件存在于一年四季之中,所以湿邪致病亦可见于其他季节。

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都是人体易于被湿邪侵袭的条件。

物体受潮多重滞、黏腻;水气相混运行,多阻塞不畅,因而湿邪侵袭人体致病,多表现出头身困重,胸闷,苔腻,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湿为水湿,水性润下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形成水湿阻遏气机运行的病理改变,从而使气机升降异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由于湿为阴邪,湿留于人体,易阴盛伤阳。脾为阴土,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腑,其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于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谷下注,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

(2)湿性重浊:“重”是指沉重或重著。感受湿邪后,常常因为“湿蒙清阳”表现为头重如裹,昏昏欲睡;或“湿阻经络”表现为肢体肿胀,沉重难举,困倦乏力等证候。“浊”是指秽浊或浑浊。感受湿邪后,人体排泄物多呈秽浊状态,如小便黄浊,频数不利;妇女带下黏稠,气味腥臭,色秽黄浊的“湿热下注”;恶心呕吐,面色秽浊,胸闷腹胀,便溏,口黏腻的“湿阻脾胃”等。

(3)湿性黏滞:“黏”指“黏腻”;“滞”指“停滞”。湿邪黏腻和停滞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湿邪的病证多有黏滞而不爽的特性,如大便黏腻,排出不爽;小便频数但排出不畅等。二是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湿邪伤人黏滞难祛,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证、湿疹、湿温病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湿其性润泽下行,所以湿邪伤人所发之病,多见下部证候,如淋浊、带下、泄泻等。

5.燥邪

缺少水分为燥,燥为秋季主气。秋季自然界空气中相对缺乏水分的濡润,形成了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犯于肺卫。燥邪或见于秋凉肃杀之时,形成“凉燥”;或见于久晴不雨,骄阳久晒,火热烘烤之时,形成“燥热”、“温燥”;或见于风吹日久,干枯皲裂,形成“风燥”等。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与湿是相对的,湿少则为干,故燥邪伤人最易伤及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临床可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而且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入肺而伤及肺津。

若肺阴不足,也更易招致燥邪侵入。燥邪伤肺临床可常见干咳少痰,或痰液胶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6.火(热)邪

火是热之极,热是火之渐,火与热两者性质相同,程度有异,因而火热常可混称。在临床中,火热邪气除可因风、寒、湿、暑、燥侵袭人体,入里化热而生之外,还可从外直接感受,如风热、暑热、湿热等,但火多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胃火上逆等。

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而属阳,阳性躁动而向上,故火热邪气易升腾上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除常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外,还多见火热阳邪炎上扰动神明的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火热之邪上攻头面可见面目红赤,牙龈肿痛,口苦耳鸣等。

(2)火热邪气易于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和消灼阴液,使人阴津耗伤。因而火热邪气致病除有热象之外,往往还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表现。此外,火热邪气还可消蚀人体元气,导致气津两伤的病证。

(3)火热邪气生风动血:火热邪气侵袭人体,消灼津液,致使人体筋脉失于津液的滋养濡润。筋为肝所主,筋失所养,而肝风内动,导致“热极生风”的病理改变,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邪气属阳,其性主动,伤于人体可使气血运行加快,甚至迫血妄行,灼伤络脉。因而,火热邪气致病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火热邪气易致肿疡:火热邪气性质灼热,热聚于局部则易生火毒,腐肉成脓,发为痈肿疮疡,因而,临床所见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的疮疡证,多数为阳性的火热证。

(二)疫疠

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对于这一类致病因素,中医文献记载中还有“疠气”、“瘟疫”、“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疫疠致病具有如下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病情变化快。疫疠袭人的传变速度非常快,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甚至一发病就直入营血。

2.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感受疫毒之邪,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很快就会在较大的范围中流行,疾病表现的病状相似。由疫疠导致的疾病可以是散发,也可以形成大面积流行,如大头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

疫疠发生和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②环境和饮食:环境和食物的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③密切接触史:与已患病的病人密切接触,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