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东晋权臣桓温的一生?

如题所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东晋是一个士族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侵轧的王朝,而皇帝不过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一个产物或者说是一个摆设而已。在这样一个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许一家独大,不仅是平常百姓出头很难,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绝非易事。

而桓温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是一个枭雄,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不一样,桓温更看重的是“名”,无论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要评判桓温的一生,就不得不说他的功与过。

一、少年意气

桓温出身于谯国桓氏。桓氏从汉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发展到桓温的父亲桓彝这一代时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达”,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为抵御反叛朝廷的苏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军将领韩晃以及江播等人所杀,身为桓彝长子的桓温时年十五岁。父亲桓彝死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江播病死,桓温于是装作去吊唁,胸怀利刃,在葬礼上手刃江播三个儿子,报得父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桓温行事果决,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另一方面,桓温不会被世道的条条框框所约束,敢于建功立业,为常人之所不能为。

二、灭成汉

公元346年,桓温趁成汉内乱,率军西伐。此时的桓温已经娶南康公主为妻,受宰相何充、会稽王司马昱赏识,接庾翼的班,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镇守荆楚之地,成为东晋重臣。而此时的成汉政权经过一系列内乱之后,帝室与各大士族之间矛盾重重,成汉皇帝李势杀人夺妻,残杀忠良,荒淫无道,正是桓温灭成汉的大好时机。

桓温率领袁乔、周抚、孙盛等人抵达彭模,听从袁乔“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的建议,率军直取成都。恰好这时候的成汉大将昝坚犯了个致命错误,以为桓温会从犍为进军,便率人在犍为等着,没想到桓温已经打败成汉大将李权、一路杀到成都城下,等昝坚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距离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遥。

李势亲自率军与桓温战于成都城外,桓温战事失利,损了手下大将龚护,自己的马也被射死,晋军大惊,想要撤退。但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被一个巧合、一个小人物甚至是一个小错误改变的,桓温也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误会扭转了整个战局。手下击鼓的士兵以为是要进兵,把本来的鸣金收兵变成了击鼓进军,袁乔则趁机拔剑督战,激励士气,顿时间晋军士气大振,大破李势军队,从而攻进成都城,赶走李势。

公元347年,李势顺理成章地上降表,舆梓面缚投降桓温,桓温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灭了成汉政权。

成汉的灭亡有历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温不过是给本就风雨飘摇的成汉政权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过灭亡成汉政权,桓温声名显赫,声威大震,光是这一个功劳就足以使他傲视东晋朝野,成为东晋最能打仗的一个统帅。

三、北伐

灭了成汉后,桓温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刚好在这段时期,东晋掌权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继离世,入朝辅政的是此后与桓温相爱相杀的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清心寡欲,擅长轻谈,但他包括许许多多的当朝名士都不允许桓温一家独大,于是司马昱找了一个人来制衡桓温,这人是殷浩。

东晋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诸葛亮,“于时拟之管、葛”。论排场,殷浩足够大,隐居十余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论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对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温的屡次要求北伐呼声中,司马昱以殷浩为统帅,率荀羡、谢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勋,制衡桓温。殷浩重用羌人降将姚襄,结果反为他所卖,中了姚襄埋伏,大败而回,成为一时笑柄。

殷浩失败后被废为庶人,东晋朝野这才意识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温一人而已,桓温也借机独揽大权,开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苌、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军与桓温战于?i柳,这一战十分惨烈,苻生左冲右突,表现勇猛,但桓温率军力战,杀退前秦兵。之后桓温驻军霸上,乡亲父老都执手大哭“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后来桓温粮草不继,麦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国,退兵过程中损失惨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战斗过程中射伤苻苌,苻健、苻雄、苻苌三人都在不久后死去,前秦开始进入苻生的暴政时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温率军攻打洛阳。此时的洛阳由东晋叛将周成占据,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阳。于是桓温与姚襄在洛阳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设下埋伏,静待桓温,但是桓温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计谋。姚襄此计不成,只好与桓温正面交锋,双方交战于伊水,姚襄大败,周成投降,桓温入主洛阳,修缮园陵。

桓温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个东晋士族都在与桓温抗衡,阻挠北伐大计,桓温再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数年后的洛阳又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公元369年,这次的对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桓温带着桓冲、袁真、郗超、朱序等将,率领五万大军一路北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连败前燕大将慕容忠、慕容厉、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虑迁都回辽东龙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桓温遇到了战场上最强的对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吴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辈出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都赫赫有名,战功卓著,这时候已经成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サ闹赜煤螅?牖肝孪嘀庞阼释贰?/p>

而桓温遇到劲敌慕容垂后,再次遇到了粮草的问题,又与慕容垂几次交手不利,只好率军南撤。桓温一路撤,慕容垂一路跟,终于在襄邑找准时机,与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夹击桓温,而前来增援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则趁机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击桓温,桓温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

此战,东晋方面损兵折将,死伤三万余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大败而告终,给桓温的军事生涯蒙上了阴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样意义深远,前燕为求前秦的援兵,曾许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败桓温后慕容?シ椿冢?扒靥焱踯藜嵩蛞源宋?杩诮?デ把啵?佣?骋槐狈健?/p>

桓温既没有祖逖的忠肝义胆,正气凛然;更没有刘裕的战果累累,气吞山河,更多的是东晋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桓温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战机,三次北伐显得不那么纯粹,不过是给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大环境下,桓温殊属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阳后,桓温曾经上表请求迁都,东晋君臣已经偏安惯了,无人同意,才冠江东的孙绰便直言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

东晋上下只是想窝在江南,得过且过,同时士族之间达成平衡,所以桓温的数次粮草不继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权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败后,桓温声望大减。于是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温废掉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是一个典型的清谈家,与桓温既是好友又是政敌,当年司马昱就是为了打压庾氏才让桓温上位当了荆州刺史,之后桓温持续坐大,司马昱又不得不转而打压他,从好友变成政敌。司马昱继位后,战战兢兢,每次见了桓温都以泪洗面,桓温想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成。

之后桓温继续剪除异己,先后害死司马??、司马晃以及庾氏一族,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谢安见了桓温都以君臣之礼相见。

司马昱在位仅仅八个月就病死,桓温本以为司马昱死后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没想到诏书被王坦之、谢安一改再改,只等来了一个“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辅佐晋室。

桓温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温在姑孰病重,弥留之际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锡”的赏赐,但是谢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万般阻挠,将诏书改了又改,终于熬到了桓温病死。

终桓温一生,有称帝野心,离称帝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始终没有触及到这个目标。直到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在建康称帝,才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风流

很多人认识桓温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断”,而是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桓温是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这在东晋的清谈名士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诩风流,但是桓温才是真风流、真性情。桓温自比刘琨,当老婢说他和刘琨长得没那么像的时候,桓温“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枭雄敢像桓温一样这么直白地说出这句话。

有一次桓温穿着戎装,好友刘?次仕?袄显粲?执撕巫鳎俊被肝禄卮稹拔胰舨晃?耍?浔材堑米??”,“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朝君臣崇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无人怀念故土,虽然桓温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认,从某方面来说桓温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倘若晋廷上下一心,志在统一,那桓温是不是会甘心做个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花,我就是桓温桓宣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晋书·桓温传》

桓温是生活在东晋时期的人,东晋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乱。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在当时也是世家出身,本该是一生无忧的生活着。然而东晋是乱世的开端,桓温的父亲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杀害。当时桓温只有15岁,其枕戈泣血,蛰伏三年,于公元331年终报父仇,为世人所称道。‍‍

‍‍公元343年,‍‍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且总管三州的军事,在朝廷中开始拥有自己话语权,345年,荆州的刺史病逝,因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所以司马昱任命恒温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统率六州军事。当时虽然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极力劝阻,但司马昱相信桓温。‍不采纳建议。‍‍

‍‍346年,桓温率军西征,攻破成都,逼降成汉,至此在西蜀割据长达44年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北伐再无后顾之忧,桓温也是在此时一战成名,声名大噪于天下。之后的桓温三次北伐,一度打的前秦退守长安,也打击了氐族、羌族、鲜卑族等异族的嚣张气焰。虽然最后结果是失败的,但是过程已经极为亮眼。‍‍

‍‍桓温对于东晋是特殊的存在,论文治武功,当之无愧的东晋王朝的第一人。同时他割据了荆州三十年,几乎相当于整个东晋本身。东晋的朝廷显得若有若无。但桓温如同曹操那样。终究没有踏出那一步。明明离那个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北宋赵文有一首诗,“亦恶人言如处仲,爱闻伎说似司空。假饶眼耳浑相似,正恐肝肠自不同。”这说的正是恒温。

桓温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桓温出身于谯国龙亢桓氏刑家,在当时桓氏并不是德高望重的家族。桓彝南渡后便开始结交名士,并且在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中献计献策,最终使得桓氏家族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桓温便是桓彝的长子,在他未满周岁时便而到了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取名为“温”。

桓温为人豪爽、气度不凡,他的妻子是南康长公主,结婚后桓温加拜驸马都尉。建元元年七月,桓温协荆州刺史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为徐州刺史。桓温不但有奇才更有野心,他和庾翼友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但是后来庾翼死了,辅政的侍中及时推荐桓温接管荆州,并间接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就西伐平蜀。李势潜逃最后投降,成汉政权自此灭亡。桓温在蜀地举用贤才,并重用成汉旧臣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可见桓温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并对人才十分重视的人。

永和五年,后赵皇帝驾崩。桓温请求北伐未果。于是他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而止。此后两年间,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桓温将殷浩的罪状一一列举,迫使朝廷将殷浩贬为庶人。此后,朝内外大权全归桓温一人所有。

此后,桓温又帅军三次北伐,在第三次对军前燕军队时大败。战败后的桓温退守山阳,收集散乱的士卒,并将战败的责任归于袁真身上。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并且野心勃勃。他屡次北伐的原因不单单是建功立业,更是为了回朝后能夺取政权。但是随着第三次北伐失败,他的声望大减。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霸王硬上弓,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

桓温废除帝位后,并将朝中的一批异己全部铲除。随后建文帝登基,封桓温为宰相,但桓温拒不入朝。其实桓温心里想的是让建文帝传位给自己,建文帝驾崩后,朝中大臣畏惧桓温不敢立太子。此时的桓温依然拒不入朝。

宁康元年七月,桓温重病去世。对于他的评价有功有过,北伐中原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不过他善于提拔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得他权倾朝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