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主观:保密协议通常有明确期限。企业应当明确约定保密期限,对于商业秘密,保密期限应为员工在职期间及离职后的无限期;对于一般保密信息,建议约定2至3年的保密期限。
2. 员工在离职后,若擅自公开或使用保密信息,可能构成侵权,严重者可能触犯商业秘密罪。《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事项和竞业限制条款,并可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3.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规定,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知悉的商业秘密或其他应保密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均不得泄露或不当使用,否则可能需承担赔偿责任。
4. 保密协议不仅针对在职员工,还适用于其他合作伙伴,以保护双方的信息不被泄露。保密协议通常包括保密内容、责任主体、保密期限、保密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企业应仅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并明确保密事项,避免模糊表述。
5. 竞业限制协议通常针对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要求他们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业务。期限通常不超过两年,且用人单位需支付补偿金。
6. 竞业禁止是根据《公司法》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无需签订协议,旨在防止他们利用职务便利谋取公司商业机会或经营同类业务。如有此类行为,公司可行使归入权。
7. 员工无论是否签订保密协议,均有保密义务。关键在于明确商业秘密的界定和损失的核算,这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8.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并可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及相应的经济补偿。违反竞业限制的劳动者需承担违约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