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最历史高温多少度

如题所述

珲春
编辑
同义词 珲春市一般指珲春
珲春市(满语:Huncun)位于吉林省最东端,图们江下游,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1]
珲春既是中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以珲春为中心,周边分布着俄、朝众多天然不冻港。
截至2013年,珲春市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2个民族乡、1个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含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2011年末,珲春市户籍总人口为226530人。[1]
中文名称
珲春市
外文名称
Hunchun(英语),Хуньчунь(俄语)
别 名
森林之城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4个街道、4个镇、5个乡、1个国家边境合作区
政府驻地
河南街1991号
电话区号
(+86)0433
邮政区码
133300
地理位置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图们江下游
面 积
5145平方公里
人 口
226530人(2011年末户籍总数)
方 言
汉语,朝鲜语
气候条件
中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防川4A级国家级风景区,灵宝寺,森林山,大荒沟,敬信湿地等等
火车站
珲春高铁站
车牌代码
吉H7,吉HF,吉HL,吉HS
人均GDP
46643元
行政代码
222404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地名由来
▪ 历史变迁
2 行政区划
▪ 区划沿革
▪ 区划详情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气候
▪ 地形地貌
4 交通
▪ 公路
▪ 铁路
▪ 水运
▪ 航空
5 自然资源
▪ 综述
▪ 水资源
▪ 矿产资源
▪ 林木资源
▪ 土地资源
▪ 湿地资源
▪ 动物资源
6 人口民族
7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8 社会事业
▪ 教育事业
▪ 城市建设
▪ 广播电视
▪ 文化事业
9 地域文化
10 旅游
▪ 综述
▪ 著名景点
11 特产

历史沿革
编辑

地名由来
渤海国
“珲春”名称的由来。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之名,为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边地、边陲、边陬(角落)、近边”之意。
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珲蠢为魏晋时“沃沮”二字的变音。凡勿吉、窝集、扶余皆此音之转。诸多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从“沃沮”到“浑蠢”再到“珲春”,变化很大,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满语音译所用汉字不同造成的差异,“珲春”是最后较稳定的译音。[2-3]

历史变迁
渤海国遗址
珲春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满族祖先“肃慎”族在珲春繁衍生息,截至2013年已发现2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珲春远离内地,因此,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在中原地区的秦汉时期,珲春始入青铜器时代。但当时“肃慎人”在生产方式上已有所发展,除渔猎外,种植和养殖已居重要地位。[3] 周秦时期为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北魏时期属勿吉地,据《三国志》和《新唐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年(汉河平二年),今珲春市境内的温特赫部城就已是高句丽的栅城。[2-3]
至隋唐时期珲春进入第一次兴盛期,隋至唐初为拂捏靺鞨之南境,白山部之东境,后属渤海南京南海府。珲春的防川是隋唐时期举世闻名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由此传到日本,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唐属渤海国曾建都于珲春八连城,彼时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著名国际商埠,其辖地包括海参崴等地区。[2]
金朝时期为完颜部肇基王业之地,后属上京海兰路。元朝时期属开元路。[2]
珲春北山
明代于此地设置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明朝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密拉卫、乌尔珲山卫、童宽山卫(今珲春通肯山)等,都设在珲春一带。[2]
明末为满族舒穆禄氏所据。[2]
清顺治十年(1653年)此地为宁古塔昂邦章京统辖地,属封禁区。[2]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2]
雍正七年(1729年)隶属宁古塔副都统。[2]
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2]
珲春市
1869年-1875年间,大批朝鲜人由于饥荒、战乱,纷纷越过图们江垦荒谋生,形成了珲春朝鲜族的雏形。光绪七年(1881年)撤销协领,改设珲春副都统,延吉全境归珲春副都统管辖。珲春增设副都统,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在珲春筑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
光绪十二年(1886年)7月,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澄与俄方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勘定珲春一带的中俄边界,明确了中国拥有图们江出海权。[2]
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为珲春府。[2]
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招民垦荒、驻靖边军、置防俄炮台、修通道路、整设驿站,使珲春进入了重新建设时期。宣统二年(1910年)设置珲春厅,隶属东南路道。[2]
珲春地图
1913年(民国二年),珲春厅改为珲春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珲春县直隶吉林省,为一等县。[2]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民国政府重更道制,东南路道改为延吉道,撤珲春厅建县,珲春县为延吉道所辖。[2]
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珲春防川的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该战役因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而被毛泽东写入《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一文。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就诞生于张鼓峰事件。[2]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10月,筹建珲春县民主政府,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延边地区管辖。11月,成立珲春县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县划为1个市、8个区。隶属于吉林省政府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
1946年1月,珲春县隶属于吉辽省吉东分省。[2]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