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一、以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历史课也不例外。上课时,或因不重视或因还沉湎于课间活动,总会有不少学生心不在焉,这时候就必须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设计好导入语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抓住中学生的喜新、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走上讲台时,就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如在讲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时,引入导语可以设计成:“同学们,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当然,导入新课还因教材的不同章节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放录音、朗读诗歌或讲小故事等。如讲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可以先放一段录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后提问:“这首词写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件大事?”学生回答:“万里长征。”从而导入新课。

对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能视之不理,漠然置之,而要巧妙地加以引导,要善于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成语典故、诗词、歌曲等加以激发,使他们由好奇转化为好学,转化成追求真理的行动。

二、教法多变,诱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只传道,不解惑,而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在历史空间自由地驰骋,这样他们便会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因此,教法的改进是必要的。

1.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启发式教学是指能让学生动起来,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如,讲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大禹治水”时,让学生收集资料,谈谈“大禹治水”的启示。又如,讲“都江堰”时,教师可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建它?”“它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用途如何?”“它如何改变了西南易涝、东北易旱的状况?对环保有何作用?”“为什么说它是我国古代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认识到:都江堰代表了我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时间应由教师主要使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学生只有拥有充分的时间,才有可能充分阅读、思考、解决问题,改变以往由教师唱“独角戏”,转为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整个课堂形成“众生争鸣”的民主、活跃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对学习才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而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在上课时,可提问题请学生抢答,如果哪个学生回答得好,他就有权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向其他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个个显得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可采用快速抢答、判断真假及分组竞赛等方法,通过这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来吸引学生。如针对秦始皇功与过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列举史实,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分析,取得秦始皇功大于过的共识。由此不难看出,课堂集体讨论,可以开拓学生思路,使大脑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形成兴奋点的转移。集体讨论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可以避免对问题产生偏见,理解更加全面,经过讨论的问题能经久不忘,记忆犹新,经过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

3.加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年表、图像、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知识时的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三、语言生动形象,再现历史场面,激发情趣

语言形象即教学语言的形象化,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情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至关重要,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而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课内容的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讲解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发浓厚的求知兴趣。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在讲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中“北京人”时,可以这样叙述:“很久以前,一群北京人从岩洞里走了出来,他们前额低平,发际向前,眉骨粗大,嘴巴前突,鼻子宽扁,头部多少有些向前微倾,有些像猿,特别是他们身上那松软的细毛……可他们直立行走,又可断定他们是人。他们手里拿着木棍、石头,去围攻野兽,很快就捕获一头野猪,拖回山洞。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洞内燃着一堆火,他们把野猪挂在火上烧烤,阵阵‘肉香'扑鼻而来,然后就每人撕扯一块大嚼起来。”这样,就把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生活习性等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既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四、情感教育,启发兴趣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教学中保持融洽的感情、协调的师生关系。情感的力量在教学中往往能起积极作用。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运用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冰心说,有爱便有一切。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思想,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上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要关心、理解他们,成为他们信赖的指导者,而不是命令者。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的评价,就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增强自信心;而如果得不到老师公正的肯定的评价,就容易产生厌恶、对抗等消极的情感反应,丧失自信心。要从教学目的出发,让学生产生满意的、愉快的、积极的情感反应。这就需要教师的一腔关爱,用积极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并给予适时的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差生的自卑感,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使他们抛弃厌学的心理障碍,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适时与学生接触和沟通,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意见,从各方面贴近他们,关心他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意,并能化之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这样就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老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知识越广博深厚,教法越好教学渠道才会越畅通,也就越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课堂学习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它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桥梁。所以,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一个完美的体现与结合。

五、发挥多媒体优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技术。将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内容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同时它的运用,必然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更应该把先进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向45分钟要质量和效率。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是对过去久远的史实记载,复杂的历史知识,加上传统教学的模式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一定心理障碍。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就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为可近、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积极注意的倾向,并激发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为课堂教学创造必要条件。如在讲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为了形象地说明这场战争南北双方实力的差距,北方开始受挫等历史问题,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美国内战的形势,我剪切了一些影视片段,用电脑边演示边启发诱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做到迎刃而解。又如在讲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电气时代的来临》一课时,首先进行旧课的复习。我不是采取简单的发问,而是发挥媒体的功能,剪辑制作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3个片段(蒸汽机、火车机车、轮船),通过电脑演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视觉观察历史动画,然后教师展示思考题,学生进行人机对话,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题目,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收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能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学习毫无兴趣时,也可组织他们学习,通过学习去逐步地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兴趣”入手,时时注意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和培养学生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