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时,首批混凝土的灌注应注意什么?

全面点的。这是一道考试题得题目。

首批砼的灌注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浇筑砼前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应注意检查:钢筋笼的位置放置不应偏移,要固定稳固,标高也不应有偏差超过规范允许的范围。

2、核对砼的配合比及标号是否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应有不符合的情况。现场应设置专门的小黑板对现场施工的砼配合比及标号写明。

3、灌注桩内放置的砼浇筑导管位置底部位置不应接触基地,初浇筑时应有50-100厘米的距离,后期砼桩内平面上表面距离浇筑导管下口距离在2-6米为宜。同时,还应预置好有关检测的装置(根据具体检测方式设置)。

4、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检查钢筋笼的标高及位置有没有变化及偏差,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同时,还应注意浇筑过程中观察不要有周围桩壁破坏或塌垮的情况。

5、做好周边施工秩序的维持,施工做到有条不紊。

6、降水井降水工作一般还应继续进行。

扩展资料

灌注

在建筑工程中,灌注是指把已经拌和好的混凝土浇灌到模子里。这里的模子可以是指已经挖好桩孔或指已经装配好柱模板和梁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灌注必须符合下列要求:用混凝土车直接把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而后再采用泵送浇灌及连续浇筑的方式浇灌混凝土;混凝土内添加缓凝土, 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与设计要求相符;沉放导管前,必须对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实性及牢固性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免发生漏浆及漏气现象。 

简介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灌注简单来说是指把配制好的混凝土浇筑到已经装配好的模板中。对于较高的建筑或桩长较深,一般都是通过泵送浇灌方式来进行施工的。灌注一般需要注浆管来传送混凝土。

注浆管

注浆管是指注浆用的管路,可以选用钢管或塑料管。使用塑料管时要选用具有一定刚度和耐压强 度的管材。塑料注浆管重量轻,可不用或少用接头,灌浆阻力小,施工方便。在注浆管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注浆管的直径。

为了保证注浆管的质量,可将其分为三段来进行制作,首先是端部的花管段,在此部分的侧壁需要设置出浆水孔,其中孔洞的直径为6~7mm,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用塑料薄膜或者橡胶模将花管段紧密的包裹起来,并在外部用铁丝绑扎,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浆液渗漏的现象。

另外,在中部直管和上部带丝扣接头的部分制作时,也应按照相关的标准来进行,确保注浆管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注浆管的安装和下放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首先是钢筋笼的制作,在钢筋运送至施工现场之后应先对钢筋的质量和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对于质量性能不符合施工要求的钢筋材料禁止应用在施工的过程中。

随后按照注浆管道的需要制作钢筋笼,在主筋和箍筋的搭接部位采用点焊的方式进行固定,保证钢筋笼的牢固程度,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松动的现象。在钢筋笼制作完成之后需检查其尺寸偏差,如果偏差过大还需要及时处理。

然后将注浆管与钢筋笼点焊在一起,确保管道之间连接正确。在进行焊接时应保证焊接工作的连续性,在每个节段的管道安装完成之后都需要将水灌入管道之中,检验管道的密封性是否良好,如果存在渗水的现象,应对渗水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花管的端部应超过钢筋笼底端20cm的距离,保证注浆施工的质量。待注浆管安装验收合格之后,方可将其下放的注浆孔内,注浆管的顶部应与地面保持20~30cm,并将注浆管口封闭起来,避免出现孔口堵塞的现象。

注浆施工

在进行注浆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控制注浆的压力和时间,其中注浆的压力应根据压水试验的压力以及当地的地质条件确定在注浆过程中所需要的压力,同时还应根据桩身的不同长度来进行压力的调整,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试注施工,确定出最佳的注浆压力。

若在注浆的过程中出现压力过低或者冒浆、串浆的现象,可以采用间歇式注浆的方式,每次注浆的间隔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桩体附近的注浆量达到设计的要求之后方可停止注浆作业。在注浆施工完成之后,需要按照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确保桩体得到有效的加固。

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是指用钻孔机械在桩位处钻出桩孔的灌注桩。钻孔机械种类很多,有螺旋钻机和潜水钻机、冲击钻机类等。前者钻孔直径较小,深度较浅,适用于地下 水位以上的各类土壤;后者潜入泥浆中钻孔。在粘 土中钻孔可向桩孔中注入清水自造泥浆护壁,防止坍孔;在砂土中钻孔要注入制备好的泥浆。钻孔至设计深度要进行清孔。防止沉淀的土渣增大桩的沉 降。

如在桩孔底部用扩孔设备进行扩孔,可提高桩的承载能力。钻孔要防止坍孔和偏斜,在杂填土或松软土层中钻孔,在桩位处要埋设钢护筒,以定位、保护孔口和保持泥浆液位高于地下位。清孔后吊放钢筋骨架和灌注混凝土,在泥浆中需用水工混凝土以导管法灌注。施工时无振动、不挤土,能在各种土质中施工。

钻孔灌注桩由于它无噪声,无振动,对环境影响小,直径最大达3~4m,承载力大,随着高速公路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作为基础承载力的一种形式,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钻孔灌柱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开挖验收,主要工序隐蔽作业,质量控制有一定难度,影响成桩质量的因素较多,质量控制点较多,施工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成桩质量造成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灌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1
砼灌注桩施工时,首批砼的灌注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浇筑砼前准备工作要提前做好,应注意检查:钢筋笼的位置放置不应偏移,要固定稳固,标高也不应有偏差超过规范允许的范围。
2核对砼的配合比及标号是否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应有不符合的情况。现场应设置专门的小黑板对现场施工的砼配合比及标号写明。
3灌注桩内放置的砼浇筑导管位置底部位置不应接触基地,初浇筑时应有50-100厘米的距离,后期砼桩内平面上表面距离浇筑导管下口距离在2-6米为宜。同时,还应预置好有关检测的装置(根据具体检测方式设置)。
4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检查钢筋笼的标高及位置有没有变化及偏差,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同时,还应注意浇筑过程中观察不要有周围桩壁破坏或塌垮的情况。
5做好周边施工秩序的维持,施工做到有条不紊。
6降水井降水工作一般还应继续进行。
第2个回答  2016-05-07
钻孔灌注桩质量最关键一道程序是灌注商品混凝土,灌注商品混凝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桩的质量,而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的顺利进行,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由于总承包方或者业主对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的理解不一样,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要求,这给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多不便。应在满足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的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工地条件,应用不同方法,来实现首批商品混凝土的灌注。
1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的确定
按照公路桥涵技术规范要求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如图1)

V=h1×πd2/4+Hc×πD2/4
式中:V―――漏斗和储料斗(槽)容量即初存量商品混凝土,m3;
h1―――孔内商品混凝土达到埋管高度时,导管内商品混凝土柱,与导管外水柱压力平衡所需的高度,m;h1≈Hwγw/γc
γw―――泥浆的容重,kN/m3;
γc―――商品混凝土拌合物容重,kN/m3;
Hc―――首批商品混凝土埋管高度,m;
Hc=Hm+h2
Hm―――应达到的最小埋管高度,m; h2―――导管底口至孔底的高度,一般为0.3~0.4m;
Hw―――孔内水位至管外商品混凝土面高度,m;
Hw≈H - Hc
H―――实际桩孔孔深,m;
D―――实际桩孔直径,m;
d―――导管内径,m。
目前确定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基本上都采用如上公式,笔者认为它的理论基础是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不应小于计算量。商品混凝土连续灌注,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导管埋深≥1m,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确定以后,如何操作,在实际施工中常用两种方法,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来实现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值得进一步探讨。
2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操作
2.1大方量漏斗实现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法
目前的大多数公路建设,特别是大口径桩基商品混凝土制备,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水泥搅拌运输车运输商品混凝土。一般水泥搅拌运输车商品混凝土容量为8~12m3,按此方法要求,必须制作一个能满足于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量的大漏斗来实现首拌商品混凝土的灌注。以桩径 2.0m、桩长50m为例,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量为8m3。大漏斗在安装好后,必须是商品混凝土从车中放到哈叭斗中,再用吊车把商品混凝土放入大漏斗中,直至漏斗满足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量,才能剪断隔水塞,来实现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然后拆下大漏斗,换上小漏斗,水泥搅拌运输车直接对住小漏斗放料,继续灌注。这样操作,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时间过长,作业程序频繁,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时间较长, 商品混凝土中的水分易损失,影响商品混凝土的流动性。且一旦初灌失败,首斗下不去,小吨位吊车很难吊起导管和商品混凝土重量。这种方法适用于用翻斗车运输商品混凝土,但大漏斗的加工运输很不方便。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集中一次性灌注,有利于桩底质量,商品混凝土柱压力大,有利于孔底沉渣翻起。
2.2利用水泥搅拌运输车容量来实现首次灌注
目前,在施工中采用另一种方法,在孔口导管上安放一个大约1.5m3小漏斗, 放下隔水塞后,水泥搅拌运输车直接往小漏斗放料,放满后,剪断隔水塞的同时,继续连续往小漏斗中放料,保持商品混凝土不断的放出,使水泥搅拌运输车每分钟放料方量大于商品混凝土在导管中每分钟的下降方量,一次性放入不小于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的方量,若一个水泥搅拌运输车不能满足时,可以同时用两台灌车放料,此种方法满足了首拌灌注的方量,操作简单方便,很受施工单位欢迎,此种方法能保证桩底质量,商品混凝土柱压力比大漏斗小1.5 m左右(主要由大小漏斗高度差形成),压差很小。实践证明,此种方法桩底质量良好,减少首次灌注时的作业程序,避免工地来回倒运大料斗的运输工作。
3关于隔水塞的安放
隔水塞的作用是把导管内的泥浆和商品混凝土隔离,目前在施工中采用的隔水塞有以下几种:
(1)用铁盖板下放入气球法,在铁板上焊一个螺帽,然后用细钢丝绳穿过小螺帽,引出漏斗外,漏斗料满后用吊车付钩吊起钢丝绳,铁板取出,商品混凝土压迫气球到孔底,这种隔水塞可重复利用。此种方法适应于孔径>1.5m的基桩,若孔径太小,气球易卡在导管和钢筋笼之间返不上来,用声测法检测桩的质量时,可能判定为空洞。
(2)水泥塞法。事先按导管内径预制水泥塞,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量放满后,剪断铁丝,水泥塞和商品混凝土一同下入孔底。此方法现在基本不用,因为费时、费料。
(3)尼龙袋中装入沙子或商品混凝土法。把尼龙袋两个角扎起来,装入沙子或商品混凝土,做成外径比导管内径稍小一点的形状(在实际工作中,可在导管内试放),用铁丝扎牢上口,引出料斗外,料斗放满料后剪断铁丝,沙袋随同商品混凝土一同下入孔底。
以上几种方法在施工中没有统一的要求,完全凭监理的理解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法,所以,这给施工单位带来很大不便,大部分施工单位成熟地应用一种方法来实现首批商品混凝土的灌注,到另一个工地被要求用另一种方法,笔者认为反而不好,有时会造成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的失败,而首批商品混凝土灌注的失败往往由施工单位承担损失和责任。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起到隔水的作用即可,没有必要要求指定用哪一种方法,建议可以写进公路桥涵技术规范中去。
4导管底口距离孔底高度的问题
目前,规范要求导管底口距离孔底0.3~0.4 m左右,这样存在一个问题,是距离一次清孔前验收的孔底还是距离二次清孔后的孔底,在回转钻进中,还有一个钻尖的问题,如果孔底干净沉渣很少,导管底口距离钻尖0.3~0.4 m的时候,很容易导致隔水塞不能从导管底口翻出。笔者认为,导管底口的距离孔底的高度应视情况而定,若孔底干净、有钻尖存在的情况下,应取大值,即0.4~0.6 m左右,如果沉渣在允许范围内,应该距离沉渣0.4 m左右,才能有利于隔水塞的排出。而最有把握的作法是,停泵后用吊车吊住导管下探至孔底,然后再上提0.4 m,或根据深度不同再调整导管的长度。切不可只按导管高度和孔深计算后确定,因有两个因素没有考虑:①导管长度的误差,如果孔深在70m,每根导管长度误差0.01 m,30根导管就可能误差0.3 m,这样距离孔底只有0.1m或更少,使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失败;②是孔深测量误差,也易导致底口距离孔底大小,使灌注失败,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5结语
钻孔灌注桩首批商品混凝土的灌注,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以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量计算方量作为基础,满足首拌商品混凝土导管埋深不小于1 m,连续灌注,隔水塞能够把泥浆和商品混凝土隔离即可,没有必要要求指定用哪一种方法,在满足首拌商品混凝土灌注原理的前提下,应以施工单位的操作经验和节约施工成本为原则。
第3个回答  2013-11-2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
1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见图6.5.4,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公式(6.5.4)计算: (6.5.4)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D——桩孔直径(m);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4m;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m);d——导管内径(m);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m),即H1= / ;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3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4在灌注过程中,特别是潮汐地区和有承压力地下水地区,应注意保持孔内水头。5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6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埋深。7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8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多余部分接桩前必须凿除,残余桩头应无松散层。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人数量,以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9变截面桩灌注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对变截面桩,应从最小截面的桩孔底部开始灌注,其技术要求与等截面桩相同。灌注至扩大截面处时,导管应提升至扩大截面下约2m,应稍加大混凝土灌注速度和混凝土的坍落度;当混凝土面高于扩大截面处3m后,应将导管提升至扩大截面处上1m,继续灌注至桩顶。10使用全护筒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当混凝土面进入护筒后,护筒底部始终应在混凝土面以下,随导管的提升,逐步上拔护筒,护筒内的混凝土灌注高度,不仅要考虑导管及护筒将提升的高度,还要考虑因上拔护筒引起的混凝土面的降低,以保证导管的埋置深度和护筒底面低于混凝土面。要边灌注、边排水,保持护筒内水位稳定,不至过高,造成反穿孔。11在灌注过程中,应将孔内溢出的水或泥浆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及河流。6.5.5灌注中发生故障时,应查明原因,合理确定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
1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见图6.5.4,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公式(6.5.4)计算: (6.5.4)式中: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数量(m3); D——桩孔直径(m);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一般为0.4m;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m);d——导管内径(m);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或泥浆)压力所需的高度(m),即H1= / ;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3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4在灌注过程中,特别是潮汐地区和有承压力地下水地区,应注意保持孔内水头。5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6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埋深。7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8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多余部分接桩前必须凿除,残余桩头应无松散层。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人数量,以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9变截面桩灌注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对变截面桩,应从最小截面的桩孔底部开始灌注,其技术要求与等截面桩相同。灌注至扩大截面处时,导管应提升至扩大截面下约2m,应稍加大混凝土灌注速度和混凝土的坍落度;当混凝土面高于扩大截面处3m后,应将导管提升至扩大截面处上1m,继续灌注至桩顶。10使用全护筒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当混凝土面进入护筒后,护筒底部始终应在混凝土面以下,随导管的提升,逐步上拔护筒,护筒内的混凝土灌注高度,不仅要考虑导管及护筒将提升的高度,还要考虑因上拔护筒引起的混凝土面的降低,以保证导管的埋置深度和护筒底面低于混凝土面。要边灌注、边排水,保持护筒内水位稳定,不至过高,造成反穿孔。11在灌注过程中,应将孔内溢出的水或泥浆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染环境及河流。6.5.5灌注中发生故障时,应查明原因,合理确定处理方案,进行处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