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经济学原理回答:历代功臣为什么会被皇帝所杀

用信息完全回答,紧急用,拜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各朝各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闹剧呢? 这里边有各种历史原因、政治原因,但纠其根本还是经济原因。众所周知,有权就有了钱,一切的政治活动都只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进行的,历史的延续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于历史上“兔死狗烹”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同样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解释。 经济学原理 有这样一条 :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满朝文武皆吃皇粮,万事以让皇帝欢心为准则,心里无时不刻在担心龙颜 会 大怒,担心的越多就越 会 想着自己当自己的“主子”,一旦有此想法,他们可能就已面临着这样一个取舍问题 : 或是阿臾奉承、几乎没有生命危险地过一生,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夺皇帝宝座。而被称之为万岁的皇帝也并非高枕无忧,他也在想,是要杀掉有权有势的 功臣 以保江山,还是留着这些 功臣 保护自己的江山同时也在威胁着自己的宝座? 功臣 与皇帝的权衡取舍问题难易不同。每一个 功臣 的权衡是比较容易得到最终的取舍答案的,因为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势力能否夺取政权。而“万岁”要分析每一个掌握大权的 功臣 的心理、人脉,还要考虑自己对之的每一举措带来的影响,故而皇帝的权衡很难得到所谓的明智的选择。 而且, 功臣 与皇帝的权衡取舍的侧重点也大大不同。皇帝的收益近乎无穷大,每一个 功臣 都 会 有试一试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收益就是那无穷大的经济利益,成本就只是“要命一条”。 功臣 们的势力从开国时期就在日益壮大,皇帝要考虑怎样稳坐他自己的江山,但他的成本仅是几个大臣或是一些大臣的性命,对他的无限江山而言,那简直是小之甚微。 经济学原理 中还有这样一条 : 人们 会 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封建时期,权臣往往都敢于与皇帝力争,交谈之中,皇帝或多或少还可以分辨出忠奸,对其嘉奖或是重罚。而势单力薄或是试图委曲求全的 功臣 则很少“面谏”皇帝,不愿或不敢说任何一句与皇帝背道而驰的话,这样只能导致皇帝永远的难辨其忠奸,故造成了皇帝为清除威胁而实施的“宁可错杀三千,不愿一人漏网”的对奸臣的屠杀政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制造胡蓝、空印、郭桓三大诛杀案,很大一个因素是基于这种心理。 忠奸与否,取决于皇帝所接收到的信号,这一信号就是皇帝所受到的激励,只有让皇帝接收到辨别忠奸的信号,皇帝才 会 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皇帝为了保其江山、坐稳龙椅,什么举措都有可能做得出来,包括“宁可错杀三千,不愿一人漏网”的屠杀。历史上就有不少奸臣深知这一点, 利用 皇帝视野狭窄的弱点,不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获取经济利益,秦时赵高,清朝和珅,建国后的“四人帮”……也有些忠臣对此了解甚少而遭残害,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秦时蒙恬、汉朝司马迁,宋朝岳飞……可见,一个说明你是非忠臣的信号,一次让皇帝信任或猜忌你的激励,已成了悬牵着一个 功臣 能否安然无恙的生命线…… 此外,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皇帝杀 功臣 的现象还可以用经济理论中的产权问题来解释。 君臣之间的关系极似现代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皇帝拥有着整个江山的所有权,也即是产权是皇帝的,而手下 功臣 只是代理其经营、管理权。皇帝是委托方,将其所有财产(即整个江山)委托给大臣们来管理,经营,而大臣们则自然而然的成为受托方,代理其经营管理工作。当委托方觉得受托方无法助自己实现最大的利益,甚至还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的时候,必然将他扫地出门,炒他鱿鱼。而在当时的封建社 会 , 功臣 们威胁皇帝宝座的不只是他们的兵权,更多的还是他们的无形资产,是他们在朝中的门徒、人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杀掉,必要时诛杀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一干人等。杀掉头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给了这以团体一个警告,“识时务”的就该就此作罢了,但有时还是 会 有很多“不识时务”的人滋事,皇帝不得不对其诛杀了。杀一个人与杀一群人的损失(即成本)对皇帝来说没有太大区别,因为皇帝在乎的只有他那无穷大的经济收益。 还有,我们不难发现,用经济理论中产权问题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杀 功臣 这一现象, 会 比较容易,而且很可能 会 大大改变你对朱元璋的看法。 封建时期,产权问题与现代社 会 有着很大区别。那时候有一种极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皇位理应由太子来继承,太子之位理应由大儿子来担当。朱元璋的大儿子懦弱无能,二儿子、三儿子资质也极其平庸,而四儿子朱棣天资聪明,朱元璋倍加喜爱,早就有意将皇位传给朱棣。而在当时,这是何等的难啊!大臣们都是愚忠,只 会 对大太子尽忠,若将皇位传给朱棣,朱棣定 会 遭到满朝文武排斥,还极有可能因势单力寡被其兄残害。不像现在,写一张遗嘱,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财产分配给任何人。朱元璋虽身居皇位,但也不 会 想出,也不可能想出立遗嘱、传皇位这法儿,仔细分析,只能将那些只懂愚忠的大臣杀掉,而在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朱棣的拥戴者。细品明朝历史,不难发现朱棣确实是一个绝好的接班人,他文武双全,朝廷军中几乎无人能挡。可见,明太祖在这件事上确实英明之极,智慧难得有人能及。 …… 历史上的怪圈,都可以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但我们得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我仅以自己所学的粗浅的知识和大胆的遐想对皇帝杀 功臣 这一现象浅谈心得,敬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指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